古代皇宫人物等级的大小

如题所述

  皇帝
  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
  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
  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
  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
  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
  五旗参领、协领
  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
  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
  指挥佥事
  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
  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
  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步军校
  监守信礮官
  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鸿胪寺少卿
  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
  土知州、
  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
  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中允
  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丞
  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
  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
  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
  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
  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
  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
  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
  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
  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
  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
  国子监博士、助教
  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
  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
  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
  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
  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经历
  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
  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
  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
  钦天监监侯、司书
  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
  满洲孔目
  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
  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
  刑部司狱
  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
  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
  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
  都察院库使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
  驿丞、土驿丞
  河泊所所官
  牐官
  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
  土舍、土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中国古代宫廷职位表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