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1吨有多重》教案

如题所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22页“1吨有多重” “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 = 1000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教学难点: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课件:

森林里来了什么?

我们一道来看看它们在说什么?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想说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吨有多重”

板书课题“1吨有多重”

观察并发表个人见解

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感知1吨有多重。

⑴电脑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⑶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质量是1吨。

一箱苹果的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请各小组合作完成。记录员做好记录。

⑷现在你知道了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了吗?请闭眼想一想。

2、探究吨、千克、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⑴你们知道哪些质量单位?

⑵你能把这些质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⑶你知道每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⑷你知道“吨”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⑸下面各题你会填吗?

4吨 = ( )千克

6000kg = ( )t

8kg = ( )g

15t=( )kg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⑴同学们,生活中你是否观察到用吨作计量单位的例子。

⑵我们一道来看看生活中的这些例子。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估算、互相说等活动感知1吨有多重。

学生自由选择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闭眼感觉。

学生互相说后,个别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个别发言。

学生观察图片说图意。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本第22页练一练1、2、3及数学故事

1、小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⑴出示第2题

⑵出示第3题

2、“曹冲称象”

⑴结合图片请学生说故事。

⑵根据记录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

小组合作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乐吗!还有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吗?下一节可我们再继续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再个别说思考方法再。

学生独立填写后先同桌说想法,再全班交流。

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看法。

学生根据记录表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学生互相谈想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3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 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 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2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30
第4个回答  2015-08-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