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谈谈如何认识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要求文章形式,1000-2000字,不需要太多术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23%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而中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中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网络为中学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同时又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中学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巨大的速度优势,使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
  因此,网络使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更高的工作效率。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综合能力。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他们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浪潮也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过度商业化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动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给网络文化带来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显然,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因此,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地说三道四,挥斥方遒。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学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大多存在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中学网站只成为学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对中学德育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还有待我们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2
5分小论文,我震精了
第2个回答  2012-06-02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