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否是历史事实?

对此事三国志里面有没有记载?
与三国演义里记载的区别?
三国演义里面是怎样记载的?
最好有三国志里面的原文!!

不是历史,是虚构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尊曹抑刘”的倾向,关羽的传记不足千字,可以确定的是,关羽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也不过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关羽的身世一直不详,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实出自一个经学世家,至少在他父辈时还以学问为业。

《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形象,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建安五年正月(公元200年),曹操兵分数路讨伐刘备,刘备逃奔袁绍,曹军围困下邳,关羽被围困于土山上。曹操以火烧下邳威胁关羽,又派关羽昔日好友张辽劝降,关羽为保护刘备之妻甘、糜二夫人和避免下邳被烧,无奈之下和曹操订立了“三约”。

曹操惜关羽之才,答应了他的条件。建安五年八月,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收到刘备在袁绍处发出的书信后,即可觐见曹操,曹操为留住关羽闭而不见,无奈,关羽只好挂印封金,带领二位嫂子去袁绍处寻找刘备,而此时,曹操与袁绍已经对阵黄河两岸,两军大战一触即发。

关羽星夜赶路,因没有丞相曹操的通关文书,守将拒绝为关羽放行,此时,心急如焚急切赶路的关羽杀了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关守蒋韩福、牙将孟坦;泗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关太守秦琪总共六员大将、过了五关之后来到了滑州渡口的黄河岸边,准备渡河。

此时,身后数不清的曹军兵将,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而关羽此时并不知,身处袁绍军中的刘备,已经离开袁绍,度过黄河来到了汝南。 

参考资料:凤凰网-三国之人物篇:关羽的真实面目

凤凰网-过五关斩六将》将出纪录片 揭秘真实过程

百度百科-关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6
关羽在《三国演义》的1200个人物里立意是最高的。但作为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却并不高,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千年以后,他会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祗。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连文圣人孔夫子也退避三舍。关羽生平足迹所到之处,遗迹成林。未涉足之处在他身后,纪念遗迹也如雨后春笋。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成为中华文化中舍生取义、神勇盖世的的典型掌故。但是谁又曾想到,这个已成典故化作成语的情节,竟然是罗贯中为了表现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而虚构的。

作为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并不高。作为艺术形象,关羽在《三国演义》的1200多个人物里立意是最高的。由于罗贯中集大成的塑造,使得关羽成为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忠义化身,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更喜爱这种创造出来的“真实”,而不去管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其地。这便是虚构的力量。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后来关羽被神化了,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 图为在洛阳关林举行的关公文化节场景。

《三国演义》里写关羽辞曹之后,先后经过五个关隘: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通行证,受阻而不得已杀了六员曹军大将。关羽是如何“奔先主于袁军”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按说刘备当时正在河北袁绍军中,关羽离开许昌,应该向北直奔,为何会向西先往洛阳而去呢?

造成这种地理失误的原因,并不是罗贯中因为缺乏实地考察,在地理方位上犯了错误,而是早期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不清楚。当时曹操已经以许昌为临时首都,而还以为曹操仍在长安。因此元代《三国志平话》里将关羽辞曹的起点写成为长安,并按照长安城外的灞陵桥,虚构了“灞陵挑袍”。这样关羽从长安出发,一路东行,过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地理完全合理,没有任何错误。

过五关斩六将的原文
(1)斩孔秀——
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2)(3)斩韩福和牙将孟坦——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福曰:“有曹丞相文凭否?”关公曰:“事冗不曾讨得。”韩福曰:“吾奉承相钧命,镇守此地,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关公怒曰:“东岭孔秀,已被吾杀。汝亦欲寻死耶?”韩福曰:“谁人与我擒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4)斩卞喜——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
(5)斩王植——
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6)斩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拦截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06
应该是罗贯中虚构的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个已成典故化作成语的情节,是罗贯中为了边线关于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而虚构的。三国演义里写他辞曹之后,先后经过五个关隘: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通行证,受阻而不得不杀了六员曹将。
关羽是如何“奔先主于袁军”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按说刘备当时正在河北袁绍军中,关羽离开许昌,应该向北直奔,为何会向西先望洛阳而去呢。
简单说吧,关羽由东岭关出发往西北,在洛阳杀了韩福和牙将孟坦,又拐了90度的大弯,东行到了汜水关,其实这里就是三英站吕布虎牢关的别名,斩了卞喜,在荥阳杀了太守王植,然后经过斩华雄的白马关,最后在黄河渡口了结了报复的秦琪。只是s形的圈子绕的太大,也许是以次表白关羽归心似箭,所向披靡,又证实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打了,这是从地里路线上论证过五关斩六将的虚构的
文见于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8期----虚构中的真实
第3个回答  2008-01-21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第4个回答  2019-05-28
即使是元朝的三国评话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剧情,直接就桥边告别曹操就到古城了,所以这个应该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创。而存世最早的三国演义嘉靖本里,东岭关之后的洛阳关是在平地上的鹿砦栅栏墙的关卡,很可能就是大谷关,而嘉靖本里的汜水关做沂水关,很可能是伊水关的同音误读,伊水关也就是伊阙也就是现在的洛阳龙门,是个渡口关,附近有白马寺。关羽原本打算直接北上,但是嫂子被土匪劫去了西边的山寨,而曹操已经知道了关羽的行踪,于是关羽干脆就从西边夏侯惇那里过黄河,他原本是打的过夏侯惇的,但是在洛阳关受了伤,战斗力下降,于是只能又改从东边过黄河,于是去了荥阳的虎牢关或旋门关,之后又去了滑州,汉朝滑州叫做东郡,那里有个渡口关,叫做延津关,所以罗贯中写的并没有任何地理或逻辑错误,不确定是罗贯中自己想的还是参考什么已经失传的史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