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帝的真实死因

如题所述

全文http://post.baidu.com/f?kz=204291113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临终无一名亲属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发现,早已死去多时,可谓生前死后,备受冷落,孤苦凄凉至极。
就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母后及政敌、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七十四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的消息传出,中外同感震惊。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七十四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晚清御史、光绪的近臣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及徐珂所编著的《清稗类钞》等书认为,慈禧在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宫禁者对光绪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说。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德宗本纪二》等所谓正史或官修史籍内,均载光绪系正常死亡;再如《苌楚斋三笔》卷六则称:早在光绪三十四年二三月间,光绪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时肝气大发,以手扭太监顶戴,以足踢翻电灯,情势日及。又光绪临终前一段时间,一直为其治病的六位名医之一杜钟骏所著《崇德请脉记》一书,对光绪之病情、诊病经过以及光绪临终前的病状,叙述颇详,证明光绪确实是正常死亡。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众说纷纭。关于光绪之死这一疑案无论当时或在日后,虽有种种传说,但因事涉清代宫禁秘档,人们无从知其真实内幕,均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让我们且从太医院御医和皇宫医案(也称“脉案”)谈起。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宫苑中,都设置有专门为皇帝、皇后、妃、嫔、王公大臣等诊治
疾病、调养身体的太医院。在这里,集中了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国医高手,备藏了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珍奇名贵药材。太医院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既稳妥又有一定疗效的处方,以及许多宝贵的临床医疗经验,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英荟萃之地。然而,皇宫医学却历来被深锁宫禁,秘而不宣;究竟皇帝及其后、妃等怎样看病,御医又如何为他们把脉治病、施药护理,等等,一向令人神秘莫测。
清太医院沿袭明制,其官署最初设在正阳门内东交民巷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与之签订不平等的丧权辱国《辛丑条约》。依据条约第七款,将这一地区划为各国驻华使馆区。太医院只得另在地安门外建立新署,现在遗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太医院在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岁月流失,现已倾毁无存。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院使。副职二人,称为左院判、右院判,官居六品。太医院有御医十三人官居八品;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皆没有品级),享有从九品的待遇,统称御医。清初按医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豆疹十一科。光绪时期,合并为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平日,有太医院院使、院判及其属员在宫中当班。每当皇帝驻跸园庭,或出巡各地,太医院御医也随之前往。
太医院御医在从事医疗活动中,皆建有详细的病历,即所谓“医案”(又称“脉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皇宫医案。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太监、宫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原始诊病记录、内务府抄件、帝后用药底簿、配方秘本、御药房、御膳房和御茶房的各项记录,以及皇帝及个别皇后的起居注、皇帝有关医药的朱批、宫中敬事房的档案,等等。特别是乾隆以后诸帝及其后、妃等的脉案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尤以光绪的脉案为最多。清代皇宫的医案总数约有四万件。在这些医案史料中,其诊治处方大都出自太医院御医之手。但也有少数非太医院的官方处方,如施焕、吕用宾、陈秉钧等地方名医为光绪诊病的处方,便是其例。这些人都是懂得医道的大小官员,或在京城,接近宫廷,或在地方,而由地方总督、巡抚奉诏保举来京入宫为光绪看病的。
在清宫医案中,既有当年御医为光绪诊病用药的原始病历,也有光绪本人口述或亲书病史病状的“病原”,尤其是光绪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记录,应是解开光绪生前病状及其死因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据。根据这些珍贵的诊病原始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专家会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专家,对光绪病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揭开光绪的死因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光绪之所以会在壮年夭亡,首先,这与他一贯体质积弱,自幼失于调养有关。从光绪早年的医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体弱多病,且有长期遗精病史。光绪三十七岁时,在亲书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另据光绪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脉案,知其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汤药、丸药很少有不用的时候。这时光绪年仅十五六岁,即已弱不禁风,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灾多难。这些档案记载与民间的传闻以及一些文献中所记述的情景颇为相似。
其次,成年以后的光绪,体质虽未见好转,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从医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却相对有所减少,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据当时医案记载,其病状纷纭,甚为复杂。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医案是这样记载的:朱焜、门定鳌、庄守和、张仲元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沉滑稍数,人迎见浮,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头痛恶寒,身肢酸痛。面色青黄而滞。……头觉眩晕,坐久则痛。左边颊颐发木,耳后项筋酸疼。腭间偏左粟泡呛破,漱口时或带血丝,咽喉觉挡,左边似欲起泡,右边微疼。……舌苔中灰边黄。左牙疼痛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饮,喉痒呛刻,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时觉发胀。耳内觉聋,时作烘声。胸中发堵,呼吸言语丹田气觉不足,胸中窄狭,小腹时见气厥,下部觉空,推揉按摩稍觉舒畅,气短懒言。两肩坠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梦闻金声偶或滑精,……心中无因自觉发笑。进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时或艰涩不利等症。本由禀赋素弱,心脾久虚,肝阴不足,虚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风寒使然。今仅暂用疏风寒之中,仍寓养心扶脾润肺生津滋养肝肾之剂。尚宜节劳静养调理。所开出的药方是:防风二钱,川芎一钱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钱五分,云茯神苓各二钱,元参三钱,干地黄三钱,霜桑叶二钱,花粉二钱,桔梗二钱,干草八分,建曲二钱,引用甘菊二钱,生姜三斤。此日脉案可谓详尽,而自此以后二三年脉案,大都与此相近,且病情逐渐加剧。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皇帝的疾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脉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脏,气血双亏,病情日趋严重。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2042911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04
清朝皇帝的死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湉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第2个回答  2008-01-04
光绪帝死因何在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

光绪皇帝载恬在历尽人生种种磨难之后,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满含

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

操纵清末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亦病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

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鉴于二人生前的特殊关

系及政治上的对立,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也许

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世人对光绪帝的坎坷一生寄予无限地同情,

于是光绪帝被谋害致死的传闻一时不胫而走。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避免光绪帝他日再掌

朝政,于是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毙。此种说法在《崇陵传信录》及

《清稗类钞》中均有记载。另有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李莲英等害死的。

因为李为太后的亲信,平时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光绪帝,怕太后死后

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光绪帝害死。持该种说法的以英国人濮兰德的

《慈禧外传》最为代表。再有一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中认为,光绪帝之死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

导致光绪帝被囚,恐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其重办,于是,借进药

之机,将光绪帝毒死。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

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九十年后的今天,透过一份份档案和大

量文献记载,终于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真相:光绪帝确实是因病不治而

亡。

1874年19岁的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为再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立年仅4岁的醇亲王之子载恬为帝。幼小的光绪帝自进宫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欢乐。醉心于弄权施政的慈禧根本无心顾及年幼的光绪。长

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绪帝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

身体积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

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

节使然。”

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

及腰背酸沉。37岁时光绪帝亲书“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

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

则必头疼体酸,腰腿肩背酸沉。”据光绪十年、十二年脉案记载,光

绪帝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质孱弱的皇帝,在亲政后的十年间,身体却

有了明显的缓和。1898年,光绪大婚,迫于“祖制”,慈禧撤帘还政。

年轻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满腔热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国强

兵,振兴朝政,大力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切,无不受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阻扰。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日趋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变法最终在顽固派的疯狂镇压下宣告失败,“帝党”朝臣纷纷被逐杀。

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无助,使光绪帝在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就

此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三十四年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御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

“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治疗上已寒凉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此时的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结核,血液也出

现了毛病。为此,光绪本人也甚为焦躁绝望,多次申斥御医无能,处

方草率。进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先后出现肺炎与心肺衰竭等症状。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帝已进入

弥留状态,肢冷气陷,双目上翻,牙齿紧闭;午刻十分,脉息若有若

无;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

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

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的一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60546.html?fr=qrl3

第3个回答  2008-01-04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4个回答  2008-01-06
慈禧的嫌疑最大!
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绪前面,所以下了毒手."人们普遍认为: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太后前面,而且只相差一天,这不会是巧合,而是慈禧太后处心积虑谋害的结果.
之前,慈禧曾派李连英给光绪送过一碗粥,吃后又出现肚子疼。
”,“谁让我一时不快活,我就让他/她一辈子不快活”
正是在这些言论的指导下,慈安、光绪的死,她能脱了干系吗?
还有,慈禧曾想废光绪,但列强干预未果!
在1900年西逃时,李连英知道慈禧死后,光绪可能会执政,所以一路上对光绪照顾的非常周到,光绪也非常感念。至于袁世凯根本就没有机会害光绪,况且所谓出卖光绪其实是老袁见风使舵,所以政变刚开始时,慈禧曾要治袁世凯的罪!老袁后来公开自己的日记中才出现出卖一事,明显是为自己开脱。
这些历史人物决不象一般人那样头脑简单!
这些事千万不要听所谓的专家的,要听老刑警的!按是否有作案动机、作案机会来分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