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提升一个人的文笔?

如题所述

1. 阅读优秀的作品

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立竿见影的方法。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
2. 尽可能多的写
每天都写,如果可能话,每天写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学习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作文,向出版社投稿。只是写,全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
3. 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当你对你构思的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别人谈话时的只言片语而所有顿悟时,或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都可以马上当他们记下来。灵感总是转瞬即逝,你及时的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我的习惯是,为我的博客要写的文章列一个清单,不断的补充它。
4. 专门的写作时间
每天找一个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段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时间也可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当然有一个小时更好。若你同我一样,是一个全职的作家,那么你需要写更多的小时,请你不要担心,这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5.学会修改
你开始构思你的文字,然后试着写,让故事情节展开,最后你需要回过头再看看你都写了什么。这点很重要,很多写手一旦写好就不想修改,已经费时费力地写好了,还要再花时间修改,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但如果你想写得更好,你就要学会如何修改。好的作品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而成的,这会让你的作品从平庸中脱颖而出。看看你写的东东,不仅仅是那些拼写和语法错误,还有那些无意义的词,混乱的结构,和让人搞不懂的句子。修改的目标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鲜活。
6. 简明扼要
这是你在修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无关主题的统统都删掉。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记得:简单就是力量。
7. 富于感染力的句子
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当然,并没有要求每一句都是这样,你需要变化。但是,多试试能够吸引人的句子。而且,你没有必要等到你要修改的时候再用,你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8. 获取别人的反馈
闭门造车不会有任何进步,让别人读读你的文章给你回馈,最好有经验的作家和编辑。他们见多识广,会给你很中肯和有见地的建议。认真的听,即使是一些批评,也接受它,忠言逆耳,这样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9. 好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点。特别是开头。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开始就吸引读者,那他们就很难有耐心把整篇文章读完。所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么写好开头,读者一旦对你开头感兴趣,他们会想知道得更多...写好开头后,再弄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会让读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7
如何提高文笔和写作能力


有时想写点东西,动手时才发现自己打不开思路,写不出东西来,觉得自己肚里的墨水不够。如何做才能够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文笔和写作能力,怎样才能提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多看,书报是基础,建议多看点诗词歌赋方面的;看社会百态方面的;看时事、政治、经济方面的;看文学小说,只要大量地看书,并摘录写得好的词句在一个本子里;然后是抄书,抄那些唐诗宋词赏析,抄报告文学,抄短篇小说,慢慢抄,慢慢品。最重要的就是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能看到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多记:心记,笔记,摘抄。多问:了解来龙去脉,全过程。多写:有材料写,没有材料强迫自己去收集素材也写,一开始不管写的好不好,能写出来就是胜利。多模仿:天下文章一半抄。
认为好的手法,不妨穿插于写作当中,习惯成自然。多征:征求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一篇东西不修改个十来遍不放手。走出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很重要。如能这样做,就能慢慢提高自己的动笔能力,经过不断的努力,就可以提高文笔了,真正达到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看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书里的故事可以丰富你的想象力,书里的词句可以扩大词汇量,甚至它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等等,都会对你产生影响。请记住,我们在接受知识时都是潜移默化的。看书时千万不要抱有“我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心态,否则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20-05-17
要想提高自已的文笔,多读书,勤写作很重要。

通过博览众书,欣赏名作名篇,从中学习写作技巧,丰富语言表达能力,熟练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下一步就是多写,勤练。要知道读的再多,不去写,永远提高不了文笔,眼高手底,只有勤练笔,才能取得事倍功半地效果。

除多读,多写之外,本人认为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想

认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为创作做准备。有了生活源泉作基础,就是写作前的~想。

想,就是布局谋篇,锤炼语言,构思架构的关健,也是回忆所学,所读名家名篇的技能,体会和运用,只有想清楚,才能写明白,达到下笔如有神地效果。

二、写
如果,想是基础,那么写就关健。多练笔,勤写作,才能不断提高,有所进步。要知道多少大家,也是在不断地写作中,成长起来的。这里谈写,不是动之长篇大论里写,而是经常记录生活,可长可短,有时也可能是几句,这就是练笔,写的多了,熟能生巧,日积曰累,写作能力将会提高,文笔也会随之突飞猛进。

三、改
改,最后一环,也是重要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文章写好后,自已细心读一下,认真修改一下,纠正错字、修练词、句,使文章语言更流畅,修辞更恰当,可读性更强,使文章完美一呈献读者。

要提高自已文笔,没有捷径可走,勤学苦练很重要,想~写~改是关健,只要坚持不懈,文笔定能提高。
第3个回答  2020-05-17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表达的准确性。所谓寡淡,稚嫩,造作,矫饰……本质都是一种文字、主观意念及客观事物三者间不同程度的偏离错位,如同唱歌走音。为什么会走音?一,气息控制不好。对应写作,就是运字能力问题。需多看,多练,所谓熟能生巧。若想快速找到诀窍,我认为白景往 (答案已删,勿再私问)总结得精辟,已经抽丝剥茧,精华喂嘴边了。几个答案中,可行性最高,行文本身也做了较好的示范。另外,答主所推崇之风格(即文章下笔讲究韵律,节奏,留白,意趣,生动),是典型的传统中国画式审美,主流、健康,跟着走,大方向不会错。纵观历史大家尤其民国时期以文采著称者(汪曾祺,沈从文,鲁迅兄弟,张爱玲),确是那么回事——照猫画虎练起来,不谈风骨神韵、格局内涵,样子先有了三分。当然,这只是教你怎么“运气”,前提是,你得有“气”。——所以走音的第二大原因:“气”不够用。什么是“气”,就是词汇量。哲学界有一句话叫作“语言创造了世界。” 我认为应当有这样一层注解: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由他所认识和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决定。譬如,你不认识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钱,白杨,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你不曾认真研究过茫然,失落,伤感,挫败,忧悒,酸楚,悲怆,苦涩,痛楚,绝望,枯槁……,你有的就只是“不舒服”,“难过”;你不曾细辨过绯红,鲜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只能说:“啊,好红好红。”——词汇的匮乏,是一种精神匮乏,也是文笔不出彩的根源。当一束光,一丝情愫,一幅画面投射到心上,等待聚焦成像开花结果时,大脑在词库里搜索不到最准确的表述,只能就近替补,找大词、偏词——出来的东西就干瘪、不生动,读者也得不到惊喜、共鸣。提高文笔,重点在运字,前提在于词汇。只有极其丰沛的词汇,才能支撑得起技巧,经得起运。好的词汇从哪里来?来自名家,日常,个人再创造。我们把前两者叫做“现有词汇”,约定俗成,广为使用(或只被部分文笔好的人在用)。从现在起,重新收集。经典好文,日常交谈,都是渠道。相对于孩童母语习得期,这是一个重新认识世界、丰富语言体系、积累素材题材的好机会。后者呢?我们叫“自创词汇”。“长椭圆脸”属于现有词汇,“枣核脸”“拖把脸”属于自创词汇。“现有词汇”用得好,能满足日常基本规范的表达,文章从“路人”变“美女”,“自创”词汇用得好,则文字变“活”,有形有味有脾气,美女变女神。“自创词汇”是一种个人微创作,从字到词的搭配再造,本身是一种单位最小、成本最低、易模仿、显效快的“练笔”。练习“自造词”,不仅扩大词汇量,还能在反复“造词”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一种“搭配”的感觉。即“运字”手感。词汇量储备到一定程度,我们开始“造句,成章”。主谓宾定状补不说了,长短句怎么切,声色气味怎么加,节奏怎么定,韵律怎么调?——看其他答案。写完了,缝一缝,补一补,缝什么补什么?词汇库里找!找不到怎么办,形非神同的早就储备了一大把,拿来替代。
第4个回答  2020-05-17
1.词汇
悲伤,悲恸,凄然,凄凉。
哀而不伤 哀毁骨立 黯然销魂 悲不自胜 悲欢离合 悲喜交集 触目恸心 怆地呼天 摧心剖肝悼心失图 风木含悲 呼天抢地 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 乐极生悲 美人迟暮 剖肝泣血 凄入肝脾泣下沾襟 穷途之哭
这些都是描写悲伤的词语。如果你文章里面写悲伤的形容词全部用悲伤。读者看起来会更悲伤。
另外不要写佶屈聱牙的字词。
少用生僻字,不要卖弄。读者如果一章里面有好几个不知所云的字词的话,会放弃阅读的。
读绝大部分名家的小说你可以发现每一个词语用得几乎都是最精确。
强大的词汇量是文笔的保证!
2.句子。
后面来重点讲这个!!!
3.阅读
许多人觉得,古龙的创作风格很易学。因为从金庸书里可以读出他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而古龙,乍看之下,只能说,对诗挺熟。尤其体现在人物名字上,比如白玉京、叶孤城。
但稍微看看古龙的随笔或评述,就会发现,他对福楼拜、海明威、杰克·伦敦这些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后两位,他许多作品里会出现一些类似的手法。   
所以,世上那么多人觉得古龙易学,而终于世上也只有一个古龙的原因,就是:这个疑似好酒散懒的浪子,所读的书籍、所师法的人物,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许多想试笔的,只看了几册古龙,就仿着他路数写,自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被误解的小说家,不只古龙一个。我第一次知道巴尔加斯·略萨,是通过莫言的《红高粱》,作者曾在自注中提了一句;而王小波作品里零星出现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们,就够我一一收罗了。  
 许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高密农村,或是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小孙这些没谱青年欺骗,以为这些小说家不过如此,与他们笔下的农民渔人一样,都是不学无术之辈,而忽视了他们都有文艺评论家的敏感和天分。这伙人的阅读量和读书见识,远超我们的想象。   傅雷先生除了翻译和给儿子写信,还写些别的。比如译完《贝多芬传》,他自己私人给补了贝多芬作品全赏析;不论其艺术价值,文字本身就辞气慷慨,很是动人。他22岁就写了很见功力的《塞尚评传》。35岁他能使文言文写一个《黄宾虹问答集》,兼谈中国古来画艺。49岁他自己在一个文章里认为,自己学问修养不足,终究是:哎,读书太少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伟大人物的阅读量。我们绝大多数凡人,独自感叹天赋不足、创造不够什么的,其实都是幻觉。问题归结到最后,无非就是一懒、二拖、三不肯读书,如此而已。(张佳玮据《记者观察》)
多读多写,文笔自然就上去了。另外模仿名家的写法是提升文笔的有效方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