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历史上的包青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如题所述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殷实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亲包令仪曾在宋太宗时代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三十六岁那年出任天长县知县。

因断案出名,庆历元年(1040年),四十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属广东肇庆)知府,后屡次升迁,先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官职。

包拯在任内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执法严格,扬善惩恶,任职开封府尹期间,京师奸佞大为收敛,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是春秋时代楚国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孙,祖父包士通是耕读为家的平民百姓,父亲包令仪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有两个哥哥,大哥包莹、二哥包颖均过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传宗接代的独苗。

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余年不离开家乡,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岁才离开家乡踏上仕途。

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长子包繶[yì],先于父亲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包拯不忍心看着儿媳崔氏孤苦伶仃过一辈子,就劝她改嫁,但崔氏却发誓不离开包家:“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包拯五十九岁再得一子,即次子包绶,是他的小妾孙氏所生。

可惜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六十四岁的老爹就去世了。

包拯临死前,将小妾孙氏遣回娘家,嘱托儿媳崔氏抚养包绶,崔氏对小叔子视若己出,抚养他长大成人,包绶对嫂子“以母礼侍之”,称呼嫂子为“嫂娘”。

后人把这段历史移花接木到了包拯身上,以讹传讹,包拯就被传言说成是个没娘的孩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包拯在中国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吏之一,大家对他的影响是:刚正不阿,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直言善断的形象与黑面月牙一起深入人心。历史上的真实的包拯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为何包拯会成为人民群众顶礼膜拜的“青天”偶像?

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的身世。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父亲做过惠安县的知县,还曾经在中央做过小官,对包拯也是非常宠爱,所以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上进与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外出做官,这也使得他留下了至孝的美名,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双亲相继去世,并丁忧三年后,才外出做官。先后出任大理评事、天长知县、殿中丞、大理寺丞、知端州等。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曾任监察御史,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历史上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更没有尚方宝剑。

而且包拯脸不仅不黑,还白净的,从传世的画像来看,黑面、月牙这些显然与真实的包拯不相符。但真实的包拯确实是个人民爱戴的好官,名望非常高。我们看他的遗嘱就知道他的为人了

包拯的故事经历历代作品如小说《三侠五义》、《包公案》,戏曲《铡美案》、《五鼠闹东京》、《陈州粜米》,台湾影视剧《包青天》,大陆影视剧《狸猫换太子》等。形成了我们现在对于包拯的印象。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大同小异的,有此美名也算是名副其实。
第2个回答  2019-12-09
历史上的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0
包拯出身在名门望族之家,没有传说中坎坷的身世,也不是哥嫂养大的,而是父母双全、宠爱备至,从小接受着良好的儒家教育,29岁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却有着严重的恋家情节,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改任为和州(马鞍山市和县)监税,等于在离家不远的和县管税收,就这,包拯和父母还是觉得不满意索性把官给辞了,当起了啃老族,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包拯任性的一面。
这“宅男”一当就是十来年,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在别人劝说下到安徽的天长县当了“县委书记”。包拯在家待业了十几年,这在现代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宋朝重孝道,包拯的为了孝顺父母官都不要了,这是孝子!3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一把手”。
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文人雅士眼里的珍品,也是朝廷的贡品。这里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上加征几十倍的数额,私下贿赂权臣,可包拯破除了这个多年的潜规则,只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谁也不准私自加码 ,违者重罚。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决不要一块端砚。这对于刚正不阿又不谙于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这样做是太正常的事了,殊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不懂为官之道、不懂潜规则,与同僚格格不入的另类官员包拯,却因“端砚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调到中央,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这让包拯更加自信了,我就得这样做才能备受重、才能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
包拯根据当时的朝政时局,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对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监察权,就要弹劾。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 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其人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包拯这股子劲让大臣见了就怕,甚至仁宗皇帝都有点畏惧三分。作为监察御史,包拯有时还要和皇帝当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义愤填膺滔滔不绝的包拯,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让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据史书记载“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
第4个回答  2019-09-20
他不像电视上那么神奇。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办案人员而已。他很刚正不阿的,也很敢言直间。因为自己对的人对的,它就会极力去争取。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皇上他都可以直言不讳不怕得罪很多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