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如题所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话是: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这段译文的意思是,皇帝与大臣们讨论如何才能禁止盗贼横行,还天下太平。有的大臣说需要严刑峻法来控制,皇帝听后不以为然,皇帝认为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太重,官吏贪得无厌,百姓生活艰难,不堪重负所致,如果朝廷轻徭薄税,选贤任能,使得百姓能吃饱穿暖,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去当盗匪,几年后,四海升平,百姓素质明显提高,到那时没有人会将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据为己有,而每家每户到了晚上也可以把大门窗开卧床而眠,不必担心会有盗贼出入,来往商旅旅客也可以露宿野外而不必担心会有任何危险。

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表达的就是国家安定,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

那么,原文里的“上”也就是皇帝,指的是谁呢?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这段话所描述的太平盛世就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真正做到了轻徭薄税,选贤任能,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局面。

但是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贞观之治究竟有没有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看待,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赞赏某一太平盛世可以,但若说真正能做到就未必了。因为在我看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其中是有夸大的成分参杂其中的。

事实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任何时期,都有阶级的划分,所以社会矛盾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所谓的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和某些人的美好憧憬罢了,没有哪一个人或者统治阶级能够真正做到。这个世界上最难揣测的最难统一的就是人心,而且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这个世界也充满了诱惑,所以谁又能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