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上看,真实的汉景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汉"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刘邦于惊涛骇浪中夺得天下,后经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的无为而治,修生养息,民生得到极大恢复,国家恢复到一个空前的安定富庶的局面。对于这段历史,《史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会滴垂拱,高后女主称判,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樯,衣食滋殖…"


"文景之治"久负盛名,文帝也是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帝,口碑很不错,因此人们习惯上将景帝也归纳到一起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七国之乱会发生在景帝时期,难道真的是他运气不好吗?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史料,就会发现许多不吻合的地方。真实的汉景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汉景帝

一、好利无能,薄情寡义

景帝继位之后,诸侯藩国做大,一定程度影响到朝廷号令,有识之士皆认为应该加以压制,以扭转尾大不掉的局面。其中晁错最为坚决,认为必须削藩!对于晁错的意见,景帝是接受甚至满心欢喜的。但由此引发七国之乱时,景帝立马把晁错推向最前面,企图以杀晁错来平息众怒。景帝这种想法不仅天真,也显得很没有担当!如果没有文帝留下的将才周亚夫、窦缨,七国之乱的结局如何还很难说。

七国之乱

景帝打算封小叔子王信为侯,被周亚夫为首的一众大臣反对。因为汉高祖有"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遗训,王信一不姓刘,二没有功劳,没有封侯的资格。这个理由是很中肯的,也是为了国家大计出发。只是周亚夫当庭反对,丝毫没有给景帝颜面,于是仇恨的火苗在景帝心中种下。不久之后,景帝以周亚夫为其父制作陪葬兵甲而没有支付足够工钱为由,将其关进大牢,甚至对其谋反的诬告也采取默认态度。完全不顾周亚夫彪炳千古的功勋,也没有丝毫感念其谏言的衷心。周亚夫悲愤交加,绝食而死。这都是景帝一手造成的。周亚夫死后,景帝仍然封王信为侯。可见景帝不仅无情而且厚黑。

景帝的儿子荣,曾经被封为皇太子,因故被废后封临江王。景帝四年,荣又因侵犯宗庙外墙而被召回京。对于这个儿子,景帝不但没有丝毫教育感化的动作,反而直接指派酷吏郅都审查他的案子。荣又悔又怕,不慎惶恐之下自杀于蓝田牢狱。曾经被立为太子,至少说明父子间有过一段很甜蜜的温存期。然而在被废后,父子间的感情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养不教,父之过。不论孩子做错了什么,父亲都应该给予教育挽救的机会。可是景帝没有,还间接逼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他何其无情。对于景帝的薄情,王世贞有过这样的评价:


——"景有三冤臣焉:大夫错、丞相亚夫、临江王荣。呜呼!文德远矣。"


二、为政严苛,兴酷吏而缺能臣

酷吏当道

初汉之治的精髓在于崇尚黄老,推行无为而治。但在景帝时代,为政却是偏于严苛的。景帝为人器具狭窄,无容人之量,又薄情寡义,所以他的手下难免产生众多的酷吏。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这个道理。景帝时代不长,酷吏却赫赫有名,比如被人看作苍鹰的郅都,比老虎还凶狠的宁成,暴戾的周阳由等等。老百姓在刻薄皇帝和酷吏的双重统治下,民生凄凉,汉初崇尚无为而治的政治风貌悄然改变。

景帝生性寡薄,手下没有什么知心的大臣。开封侯陶青、桃侯刘含等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干,加之跟皇帝不知心,其政治作为就更低。要说宠臣,那就更少。周文仁勉强算一个。但比起文帝手下的赵谈、幸郑通、北宫伯子,乃至武帝手下的李延年、孙炎就差得太远。景帝对其父留下的爱臣郑通,由妒生恨,想尽办法将其逼死。当然,没有宠臣也可以说成是景帝的优点。但是不要忘了,宠臣也好,爱将也罢,考察一个臣子是否合格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多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景帝手下虽无宠臣,但他们的作为也鲜见于史料。臣子不行,皇帝当然是有责任的。

三、器具狭窄,锱铢必较

对于汉景帝的胸襟,史料上没有正面的评价。太史公称他"不任儒者",意思是他不能容忍读书人。因为汉景帝本身就是一个不太愿意受礼教束缚,做事比较任性的人。

他做太子时,文帝给他安排了一个笃守礼法、规规矩矩的人做老师,这个人叫石奋。石奋的才干虽不能说是出类拔萃,但作为帝师,其对礼法的研究和造诣却是足够的。景帝继位后,石奋仍然对景帝要求比较严格,态度或多或少有些居功自傲,免不了师长的做派。对此,景帝很不以为然,不耐烦,常有压迫之感。于是想尽办法将其调到外地,好使自己放纵手脚。石奋的下场还算好的。

另一位帝师,张释之,在景帝做太子时曾批评他"不敬"。薄太后从中解释才让他免于惩处。景帝不但不悔过自新,反而对张释之记恨在心,每每不能忘怀。景帝继位后,张释之因这段往事而恐惧难安,于是以黄老之道来避祸。他想尽办法,最终以当面谢罪的方式缓解景帝心中的怨恨,以求善终,但其结局仍然免不了被贬谪为淮南王的相国。张释之的后代也受到打压,其子张絷为官仅至大夫而止。对这段历史,司马迁为其不平,言"(张)不能容于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

结语:

纵观汉景帝一生,董份有这样的评价:


——"孝文纪备载诏令德泽。而景纪年月,赞中亦止及七国一事。盖景帝不及文帝远矣,意固有在也。"


史料中对文帝的仁义德行记载详实,而对于景帝的却相对稀松,赞颂中也止于七国之乱,其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可见对历代史学者而言,景帝与文帝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

汉景帝为人刻薄、胸襟狭窄,没有担当,锱铢必较,作为一个最高领导者,他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在诸多文史中均得到明确的印证。但是,景帝生在一个不错的时代,前任为他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只需要将父辈的道路继承下去就会获得理想的政绩,这一点他无疑是做到了的。七国之乱虽由他而起,最终也由他而止,可以说是善始善终。因此公允地来评价,汉景帝虽然文治不及其父,武功不及其子,但毕竟较好地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也算勉强合格。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他是一个有真正作为但是却有着严苛的政权的皇帝,因为他实现了刑罚方面的改革,但是又允许酷吏的存在。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好利无能,薄情寡义,为政严苛,兴酷吏而缺能臣,器具狭窄,锱铢必较,为人刻薄、胸襟狭窄,没有担当。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汉景帝是一位很出色的皇帝,他延续了文景之治,并且平定七国之乱,为汉朝的统一再次吃下一颗定心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