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树立人生理想?

如题所述

树立人生理想的方法:

一、理想应该是什么?

我将理想定义为:还没有实现的理想是一股牵引你达到最想实现的长远目标的稳定而且坚定的精神力量,它应当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长远、坚定、明确。实现了的理想则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形态。

想要在未来实现的理想是行动的出发点,被实现了的理想是行动的目的地。

理想是青年人去往远方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是坚定的、持久的,可以不断调整但永远不轻易丢弃,可以不断遭受打击但始终可以让你热血沸腾,可以在困难重重之时与你希望,即便是在不见天日的日子里也让你信心满满!

有的理想直指一家一姓,求光耀门楣;有的理想求乎为国为民,希望奉献和创造。在此,不论理想的指向,任何理想的主人都是太阳底下的可爱生命。

在理想的面前,你的出身和过去、你的窘迫困境、你正在和将要面对债务和非难都变得不值一提!那些你在短期内必须要面对的人事、必须要获取到的谋生的钱财、必须要考上的学校、必须要拿到的资格证书、必须要赡养的老人……既可以成为你放弃理想或者放弃寻找理想的理由,也可以成为现实的检验你自身理想是否足够坚定不移的契机!

有理想的人本身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你当然有权利选择放弃理想,你有你特殊的处境和困难,但我还是希望你的理想作为一种幸运被你坚持到底。正在寻找和试图寻找理想的人也是幸运的,在基本的以衣食住行为核心的生存面前,你很有可能像那些放弃理想或者放弃寻找理想的人一样,在某一天扛不住而选择放弃,但我同样希望你正在寻找理想这一种幸运也被贯彻到底。

关于人生理想可二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

个人层次的理想求的是个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幸福,社会层面的理想求的是家国百姓甚至人类社会的幸福。一是小家,一是大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把个人与社会二者结合的最好的一种辩证性的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于常人而言,独善其身已尤为不易,更遑论兼济天下。普通人最朴素的追求就是养活一家老小,病有所医、居有定所、食有味鲜、邻里有面……

宋代哲学家张载豪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中恰有兼济天下的意蕴。这种境界也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所渴望达到又少有人达到的,在今天看来,同样是值得追求的极其高远的境界。

二、理想产生的条件

我之前经常说人是他自身历史的总和,现在进行延伸:“人的理想是他自身历史总和的产物”。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来自于他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自于他的过去(历史)所塑造出来的“现在这个他”。

在这里把理想产生的条件归结为理想四问:一是你拥有什么?二是你需要什么?三是你想要什么?四是社会需要什么?

如此的话,可以把理想产生的过程理解为:你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你自身客观需要或者主观想要某种需要长时间付出和坚持才能获得东西,你对这种东西的渴望远比对其他东西的渴望要强烈,你逐渐去了解关于它的一切,随着你对它的了解,你越来越想拥有它或者将它变为现实,终于有一天,你坚定的认为你这一生一定要得到它。

同理,可以把理想实现的过程理解为:由于你个人或社会需要某种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坚持才能获得的东西,你自身以你拥有和可以借助的资源和条件为基础,经过个人努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最终找到、创造出这种你个人或社会需要的东西。

理想绝不是凭空产生和毫无依据的,理想的诞生需要特殊的历史条件。有社会家国、兼济天下的理想之人必然感受到过被社会家国需要,认为有此责任和使命,如果朴素一点也至少是出于对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个人渴望,其指向是利人的,在中华文化里是“大仁大爱”;有赚大钱、做大事、成为大人物的理想之人,多少是出于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获得更多的金钱、更大的名誉、更高的社会地位,其指向是利己的,但又是积极向上的。

无论个人的理想追求是利己还是利人,理想的本质是基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延展开来的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产生理想的根本性条件是:生存与发展之需要,重点在发展。这种需要在时间上短期内是立足于当前需要、长期上是依托于当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的。

这种作为理想的形成基础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应当被细分为:确实需要和你认为自己需要。

所谓的确实需要,也就是你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你的理想所涵盖的内容尤其是物质内容作为基础。所谓的你认为自己需要,又需要被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你当前不需要,但是你在未来会需要;另一个部分是你在当前和未来都不需要,但是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你认为你需要。

战乱时期,男儿们往往容易产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理想,这种时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不同于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这种理想的“纯度”一定要远远低于战争时期,虽然也不缺少真正纯粹的是报效祖国为出发点的热血青年,但更多人是因为和平年代的从戎待遇好。

人们经常以一些美好词汇所指代的内容作为追求的内容,比如快乐、幸福、开心、如意、健康、美丽、积极向上、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对象确实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就形成理想信念而言,安逸舒适的土壤是不容易长出坚定的理想果实的。如果大部分的欲求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沉溺于满足,那么也就不容易形成高远的理想信念,大多时候痛苦和压抑更容易催生出理想。人们去树立和追求理想,从源头上来说,是为了打破被束缚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没有被束缚或被束缚的程度不高,打破束缚的动力也就不强。如果能够很好的转化,那么痛苦和糟糕的处境也可以是生发理想的土壤。

饥饿的人天然的渴望食物,贫穷的人大多渴望金钱,缺少尊严的人渴望被尊重……一个人轻易可以拥有的、已经拥有以及将要拥有的东西不构成一个人理想的内容,很容易就办得到的事情也不能称之为理想。由此来看,理想必定是艰难的,理想的实现必定是要克服阻碍的,理想的坚持必定是要磨损心智的,理想的达成不会一帆风顺,但理想值得追求的地方恰好在于它并不容易实现!

三、青年人如何树立理想?

如前所述,理想要区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但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对于青年人如何树立理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看。第一个部分是短期内的生存与发展(你当前需要什么?),第二个部分是个人较为长久的兴趣、目标和追求(你未来想要什么?),第三个部分是前两部分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社会在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也不可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这是常态,他们能做的只是生活,扔给他们什么东西,他们就接住,接不住的就砸在脚上。有些后来有了理想或者信仰的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接触他们的理想和信仰的机会,他们一开始接触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时候,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就坚定下来,当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去了解他们的理想或信仰的时候,如果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能够足够彻底的让他们信服,他们越了解越就越坚定,直到他们自己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且在后来的日子里面坚持和信奉它们。

在真正的树立理想之前,一个作为理想的主人的人应当明白上述的理想的三个层次,展开如下:

首先,人要去奉献、去创造的前提是自身的生存不成问题,也唯有自身的生存不成问题,才有余力去奉献和创造。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必须围绕着个人的生存问题而展开的原因,这就要求大家先完成“独善其身”的过程,解决个人的生存。

其次,当一个人的生存不成问题,要想树立起理想信念,就必须要有对某些事物的较为持久和稳定的兴趣、好奇,也唯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和好奇才会转变为个人的目标、追求或者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大家将自身的“爱”发挥出来,去爱某些人、去爱某些事物,也要求大家将自身的“好奇和兴趣”发挥出来,去认识、去了解、去追寻一些东西。人的信仰归根结底出于爱!

第三,如果一个人要以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作为理想,就需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发扬出来,并且与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心中同时装有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作为理想的主人的这个人有比较强的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或者着力培养自己参与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是从想做到能做的检验过程,没有前面两个以个人为基础的需要、兴趣、追求作为基础的理想只能是高悬其上而无法落地的。

四、作为理想实现的基础

每个青年人理想的可选范围必然是有限的,这是被他自己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所决定着的。但是很难明确的知道一个年轻人的一辈子会在什么地方发光发热或者默默无闻,年青人树立理想信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要致力于将生命的不确定性在结尾处变成确定性,将年青时的无可定形变成老年时的形有所状。

人们会将鼓励人去拼搏、去奋斗,称之为成功学。但是不管人们叫它什么,对于实现理想而言,拼搏、努力、奋斗既不是鸡血也不是口号,而是追梦人们的日常的行为规范,他们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而不是因为听起来悦耳而相信。

我一直坚信任何的人、任何的社会、任何的国家,都是他(它)自身历史的总和。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误,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一个社会,要去实现他(它)的理想,那么在他(它)的未来检验理想是否被实现出来的时刻,他(它)的历史的总和是否大于等于他(它)的理想所应该涵盖的内容。所以换句话说,理想的实现与否就在于自身创造的历史的总和是否大于理想的内容。

大部分人所树立的理想最终是不会被实现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应该树立理想,任何一个人去追逐理想的过程给他带来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是构成他生命意义的主要内容。个人甚至社会的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必然的实现出来,如果它让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变得积极向上、让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在它的生命周期内满怀信心和希望,那么这才是理想作为理想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为理想实现的基础,可以分主、客观来看。个人主观的期望和欲求加上个人的为了实现这些期望和欲求所做的努力,是作为理想的主人可以去改变和控制的,但是就外部的客观条件和环境而言是作为理想的主人无法去控制的。所以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又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影响理想实现的外在条件,基本都具备,但是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够,理想是无法实现出来的;如果个人的努力程度非常高,但外在的条件不具备,理想也是无法实现出来的。只有个人的努力和外在的条件同时具备,理想才有可能被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9
1、学习科学理论,练就高强本领。

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指导,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优良学风,时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实际、自身学习实际紧密联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眼界和能力。

2、提升道德修养,夯实道德基础。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把提升道德修养、打造高尚人格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

3、依托文化自信,提供持久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中汲取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扩展资料:

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维度:

1、新时代大学生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其真理性和生命力不但体现在科学体系、人民立场上,更体现在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上。

2、新时代大学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境界的最高追求,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开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2-19
怎样树立人生理想:
①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②要把个人理想与企业愿景结合起来。
③要把个人理想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④加强励志教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⑤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并把立志看作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