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

如题所述

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古的蒙文,新疆维吾尔的维文,西藏的藏文,壮族的壮文。

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上印的这几种文字是中国人口比较多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均由该少数民族书法高手书写,并经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签批,国家民委校审,最后由国务院批准采用。由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书写习惯不同,所以人民币上的藏文、维文、壮文为自左至右横排,蒙文却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直排。

人民币中使用民族元素的作用

1. 便于少数民族群众识别

货币得以流通的条件之一是它能为使用者识别。在解放战争时期发行的纸币(第一套人民币),因为其印有少数民族文字,可以为少数民族群众识别,容易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故而很快就在相应的地区流通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识汉字率很低,而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由于长期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对汉字比较生疏。因此在人民币上印少数民族文字就成为必要。在我国第二套人民币中,少数民族文字内容占整个券面的比例很大,各券别的背面基本以少数民族文字为主,这有利于方便少数民族群众识别,为在民族地区统一币制和稳定财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贯彻和宣传民族政策,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货币流通的广泛性,使它成为重要的宣传媒介。在人民币的券面上使用民族元素,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使用本民族文字的自由。

还有利于向广大群众宣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通过一种社会教育的方式 ,引导各族人民自觉构建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通过贯彻和宣传民族政策,人民币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新的力量。各族人民在使用反映民族特色的人民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 普及民族知识,弘扬民族文化

人民币也许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因为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正因为如此,人民币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它对于人们了解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帮助。

在人民币上使用民族元素,有利于普及民族知识,丰富人们对于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和民族的文字的认识。另外,随着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用于支付和贮藏的货币。于是,人民币上的民族元素所反映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会呈现在外国友人面前,这对于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