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种类,并举例

对联有哪些种类?分别举例一个,谢谢,急需!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扩展资料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春联”,包括桃符和春帖等形式。在清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对联的种类包括了题署联、贺寿联、挽联、春联、赠人联、行业联等。

但总体上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发展到现在,对联文体在实用性上又衍生出纯文学性这一种类,使之具有了跟诗一样的“兴观群怨”的作用。

因此,现在给对联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实用性对联和文学性对联。当然,这两者是相对而言,实用性对联也应有文学性,但是须以实用性为主要特点。

实用性对联包括:题署联、贺寿联、挽联、赠联、春联、行业联、宣传联等,其共同特点是创作此联不是为作者自己所欣赏,而是要悬挂出来供众人看,或者要赠送给某人作应酬之用,因此创作此联必定要考虑其具体的用途指向而有所偏重和考虑。

文学性对联包括:游记联、感怀联、人物联、咏物联、议论联、自题联等,其共同特点是创作此联目的不为别的,只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观点所用,把它作为一件纯文学作品来处理,不承载世俗的实用性功用。

从创作要点上来看,实用性对联偏向于“实用”,要充分考虑到其特定场合、场景以及受众,因此要有一些创作“顾忌”,个人感觉不宜写得过于晦涩而不易懂。

当然,在语言、立意等方面也要做到有文采,而不是极尽“通俗”之能。文学性对联则拘束性较少,只要能充分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性情和观点即可。在创作上也可以“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9

1、拆字联:

上联:鸿是江边鸟。

下联:蚕为天下虫。

上联拆字鸿,下联拆字蚕。

2、合字联:

上联:二人土上坐。

下联:一月日边明。

上联拼字坐,下联拼字明。

3、谐音联:

上联: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

药名巧对。“纸”谐“枳”;“下”谐“夏”。

4、回文联:

上联:脸映桃红桃映脸。

下联:风摇柳绿柳摇风。

5、数字联: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八,意忘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8
举几个例子:
1、拆字联、合字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2、谐音联:如苏东坡和朋友和尚佛印互讽:狗啃河上骨(和尚),水泛东坡诗(尸)
3、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4、数字联:一舟二浆三人摇过四仙桥,万瓦千砖九工修成十佛手
还有传统分法,如春联、楹联、幛联、挽联、戏剧联、亭台联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03
如春联、楹联、幛联、挽联、戏剧联、亭台联等等。
1、拆字联、合字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2、谐音联:如苏东坡和朋友和尚佛印互讽:狗啃河上骨(和尚),水泛东坡诗(尸)
3、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4、数字联:一舟二浆三人摇过四仙桥,万瓦千砖九工修成十佛手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3-15
上联,鸿是江边鸟,下联,蚕为天下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