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铜矿找矿潜力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8

一、Ⅰ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较为广泛。共有矿产地23处、成因类型有砂岩型、火山-热液型、层控碳酸盐岩型。其中后者仅见于哈拉墩铁铜金矿,主要为沉积砂岩类型特征简述如下:

(1)砂岩型

是区内最主要的铜矿成因类型,共有小型矿床2处、矿点及矿化点16处。容矿地层分别为阿克苏岩群(ChA)、未分二叠系(P)、克孜勒苏群(K1K)、乌恰群(N1W),其中以后两者中矿点分布广泛,含矿性较好、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下面以产于各时代的典型矿床花园铜矿、索阔塔什萨依铜矿化点、索库塔什铜矿化点为例简述其特征。

1)乌恰县花园铜矿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南西约15km,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5°00'00″,北纬39°39'30″。

出露地层为乌恰群(N1W),其中灰白色钙质砂岩为含矿岩性,矿区内共有十多余含铜矿层,规模不等,长200~710m,宽2~20m,横向不稳定延伸;矿石有星散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少量为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铜矿,并有少量辉铜矿,自然铜较为少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长石、黑云母、石膏等。铜品位一般为0.6%~1%,另外伴生有Pb(0.05%~1%)、Fe(5%~10%)及微量的Cr、Ni、V、Zn等。矿体受地层和岩性双重控制,与砂岩密切相关。经储量计算为小型矿床。

2)乌恰县索阔塔什萨依铜矿化点

位于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北东6km处,交通尚且方便。地理坐标:东经74°24'02″,北纬39°53'12″。

出露地层为克孜勒苏群(K1K),其中灰白色厚—巨厚层状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含矿岩性,共见有2层,厚50cm左右,横向上延伸达8km,略有变化;矿石主要呈星散状、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目估孔雀石含量20%左右,单样品铜品位4.89%。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为沉积砂岩型铜矿。

3)乌恰县恰尔阿尔恰铜矿化点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西反修煤矿西侧1km处的恰尔阿尔恰一带,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4°45'42″,北纬39°50'32″。

出露地层为阿克苏岩群(ChA),含矿岩性为其中的灰色变质石英砂岩,共见有1层,可见延伸1km左右,宽2~4m。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铜矿,粒径0.5~1mm,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地表多数已转变为孔雀石,目估含量15%左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等。单样品铜矿石品位2.19%。矿体受地层及岩性双重控制,找矿标志较为明显。

(2)火山-热液型

区内共有小型矿床1处,矿点及矿化点4处,均产出在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火山岩系中,成矿与成岩同时或稍晚,其矿床特征基本相似。下以古鲁滚涅克沟含金铜矿为例叙述其特征。

古鲁滚涅克沟含金铜矿

位于乌恰县南西73km处的古鲁滚涅克大沟上游东侧,交通较为不便。地理坐标:东经74°30'07″,北纬39°18'33″。

出露地层为乌鲁阿特组(C1k),含矿围岩为石英霏细斑岩,局部产在石英脉中。矿区共见有7条矿脉,呈雁行排列,矿体为脉状、凸镜状,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规模不等。延伸长10~250m,宽2.5~10m,沿走向变化大。围岩蚀变极为发育,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偶见斑铜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铜蓝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及少量的方解石和绿帘石。铜品位偏低,最高1.73%,最低0.06%;金(为单样品)含量1.11×10-6,伴生有益元素Au、Ag、Co、Pb、Zn、Sn、Mo等。前人储量计算归属为小型矿床。

二、Ⅱ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分布较为广泛,区内共有矿产地11处,其中有5处为铁铜或铜铅共生矿床。按成因分类主要有层控型、火山岩型、热液型等。其中以层控型分布较广,具有重要工业意义。

(1)层控型

区内该类型矿床按含矿地层时代的差异可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及燕山期。

1)加里东期

集中分布在布伦口—木吉一带,计有沙子沟铜矿、切列克其铁铜矿、卡拉玛铁铜矿以及北邻区的哈拉墩铜铁矿,这几个矿区前人均作过普查工作,其特征基本一致,下面以沙子沟铜矿为例叙述。

沙子沟铜矿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北西的卡拉玛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49'00″,北纬38°30'40″。

矿区出露地层为温泉沟群(S1W),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等。含矿建造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铜矿体和容矿碳酸盐岩主岩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在钙泥质片岩中,与围岩整合接触;容矿碳酸盐岩层一般厚度在30~100m,延伸长可达3000m,其主要由菱铁矿、镁菱铁矿、菱镁矿及铁白云石组成,可能为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形成(据孙海田资料)。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规模不等,单个厚度1~7.7m,延长45~120m。横向上断续延伸,矿石类型有黄铜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矿石、黄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以前二者为主,多为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以黄铜矿为主,少量黄铁矿和辉砷镍矿,微量自然金。据报道,矿石中还发现有微量毒砂、辉钴矿和斜方辉钴矿,地表局部有钴华。脉石矿物有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及少量石英。铜品位一般较高,平均2.09%~3.39%,伴生有Co、Ni、Sc、As、Au、Ag等,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铜矿化大都具后生成因特征),其矿源层的形成与成岩期一致,而富集成矿系华力西期岩体热液作用的结果。

2)华力西期

区内共有5处,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土根曼苏--阿克巴西麻扎尔一带,从北向南计有土根曼苏铜矿、阿尔巴列克铜铅矿、铁克列克铜铅矿、七美干萨依铜矿点、赛拉因铜矿化点等,按容矿岩性归属为砂岩型及层控碳酸盐岩型。赋矿地层为泥盆系中统至二叠系下统,下面以土根曼苏铜矿和阿尔巴列克铜铅矿为例叙述。

土根曼苏铜矿

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土根曼苏一带(由于音译的差异,有的资料称特格里曼苏),前人对该矿床进行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8'50″,北纬38°44'44″。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克孜勒陶组(D2kz),下部岩性为一套灰白、青灰及少量灰黑色厚层灰岩,偶夹红色砂岩及泥岩;上部为一套红色砂泥岩组合。其中矿体主要赋存于上部岩性段不同层位的砂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横向上断续延伸,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一般呈网脉状、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由硫化物和少量氧化物组成,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锌矿稀少。氧化物较少,有赤铜矿、磁铁矿,自然铜可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次有铜蓝、蓝铜矿、褐铁矿、锰质氧化物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偶见重晶石。单矿体厚度1.65~10.54m不等,延伸长50~200m。铜平均品位0.6%~5%。除Cu外,还伴生有Ag、Pb.Zn、Mo等。1962年喀什地质大队所作普查工作求得矿床储量达到小型规模。

阿尔巴列克铜铅矿

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阿尔巴列克村东南数千米,先后有地质队伍作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9'20″,北纬38°10'00″。

出露地层为奇自拉夫组(D3qJx)及克里塔格组(C1kl),矿床呈透镜状产在二者之间,容矿岩性为克里塔格组浅灰黄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围岩蚀变有白云岩化、硅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最为强烈。矿化带中铜铅矿体紧密共生,常常铅矿体在铜矿体的上盘。铜矿体呈透镜状,产状与地层一致,地表延长约250m,厚1~22m,矿石以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少量方铅矿。地表氧化较强,次生矿物有孔雀石、铜蓝、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铜品位变化较大,最高为9.908%,平均为1.52%。铅矿体位于铜矿体上盘,亦呈透镜状,地表延长约300m,厚2~15m,矿石呈块状、条带状、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和少量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等。铅品位变化不大,平均1.49%,向深部有变宽变富趋势。

3)燕山期

零星见于塔里木盆地西缘,仅见有同由路克铜矿点(K2E1Y),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同由路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5'12″,北纬38°31'50″。

赋矿地层为白垩系上统英吉莎群(K2E1Y),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中部夹有绿色薄层状钙质细粒长石砂岩(1m左右),孔雀石化就见于夹层中,呈浸染状不均匀分布,单样品Cu品位为0.41%。成矿期与成岩期一致。

(2)火山岩型

仅见于奥依塔克北一带的乌鲁阿特组(C1k)变质玄武岩中,所见矿点为吉安布拉克负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北的吉安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5'00″,北纬38°58'00″。

赋矿地层为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容矿围岩为灰绿色变质玄武岩,岩石为隐晶结构,块状构造或杏仁状构造。含矿岩石多具角砾状构造,矿化呈团块状或浸染状,地表表现为孔雀石化,未见原生露头,由于覆盖较多,规模不详,可见出露长度约500m。单样品品位为4.5%(Cu),系工作中首次发现。其成矿期与成岩基本一致,为石炭纪早期。

(3)热液型

区内共见有3处,分别为巴什克勒铜矿点、博多布拉克铜矿点、克其克客纳尔沟铜矿点。其具体特征如下。

1)巴什克勒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南的巴什克勒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01'30″,北纬38°28'13″。

周围出露岩石为华力西期闪长岩,其西侧有近南北向断裂通过,岩石蚀变破碎强烈,大都呈碎斑岩产出,内部穿插较多石英脉,脉体产状60°∠46°,规模不等(5mm~10m),延伸长约40m左右,规模大的石英脉内见有灰绿色闪长质碎斑岩捕虏体,捕虏体呈似层状或条带状产状与石英脉一致。铜矿化见于捕虏体中,表现为孔雀石化,矿化带宽约3~5cm,矿石呈浸染状构造。另外,捕虏体边缘见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晶体,单样品铜品位为1.23%。矿点总体规模较小。

2)博多布拉克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南西的博多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03'30″,北纬38°36'10″。

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达坂沟群(S2-3D),其附近有断裂通过,岩石多碎裂岩化,铜矿化多见于碎裂岩化结晶灰岩中的石英脉中,表现为孔雀石化,伴生有褐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褐铁矿-石英,采集3个样品Cu品位分别为0.10%,0.62%,4.51%。矿化极不均匀。

3)克其克客纳尔沟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克其客依纳尔沟,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3°53'30″,北纬38°36'15″。

出露地层为哈拉米兰河群(C2P1H),岩性为变英安岩、变质砂岩、结晶灰岩等,矿化见于断裂破碎带中,带宽20~50m,走向300°左右,断裂为右行直滑性质,带内组成物质为碎裂岩、糜棱岩,反映多期活动特征。矿化表现为黄铜矿化,伴生有硅化、黄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部分呈脉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单样品Cu品位为0.41%。

三、Ⅲ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有铜矿产地8处,成因类型有热液型、矽卡岩型、沉积型,以热液型为主,构造控矿,地球化学异常拟合较好,分类叙述于下。

(1)热液型铜矿

成矿时代以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为主,少量喜马拉雅期。以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库斯拉甫西南约5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16'19″,北纬37°51'46″。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玛列兹肯群,岩性以灰绿色泥质板岩为主,已发现1条矿体,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矿体长180m,宽度1.5~14.5m。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石品位:Cu0.12%~0.97%,Ag0.2%~2.8g/t,Au0.1~1.84g/t。

(2)矽卡岩型铜矿

区内矽卡岩型铜矿有2处,分别为塔尔铜矿点和干豆尔那汗达坂铜矿点,以塔尔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塔尔铜矿位于库克西里克北东约23km处,隶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克西里克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01'00″,北纬37°54'00″。

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塔尔花岗岩体侵入于石炭系中。含矿岩石为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带长140m,宽5~7m。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矿石品位Cu1.4%。

(3)沉积型铜矿

区内有2处,分别为库斯拉甫铜矿点(8)和卡兰乌依铜矿点(13),以卡兰乌依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卡兰乌依铜矿点位于库斯拉甫南东约17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26'12″,北纬37°51'37″。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含矿岩石为夹于红色砂岩建造中的灰绿色长石砂岩。点上见三层含铜砂岩,下层厚5m,延伸280m,第二、三层厚度均为0.2m,长度50~80m。矿化沿走向不稳定,呈断续出现的透镜状和豆荚状。含矿岩石中可见斑状孔雀石、赤铜矿等。样品Cu含量0.13%~0.2%。

四、Ⅳ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有铜矿产地9处,西河休铜矿、苏玛兰铜矿,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

苏玛兰铜矿点规模较大,描述于下:

苏玛兰铜矿点位于叶城县乌夏巴什南东约41km处,隶属叶城县乌夏巴什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7°37'54″,北纬37°05'08″。矿区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岩性为绿色云母(石英)片岩和变石英砂岩,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呈近东西方向延伸,长约1km,最宽处300m,矿化不连续。矿化带内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次生矿物可见孔雀石,样品中Cu含量一般小于0.1%,最高含量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