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如题所述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是让清政府加速走向灭亡。
中英《南京条约》

  1.签订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3.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南京条约》和附件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30
不是,虽然清朝作了很大让步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南京条约》和附件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2个回答  2012-05-30
判断条约是不是不平等条约主要看以下几个条件:1.中国是否是被迫被威胁被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条约。《尼布楚条约》并不是被迫被威胁被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条约。2.中国与外国谈判的基础是否平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谈判取得的结果。3.你所说的不平等是指,中国在谈判时的退让和放弃一些领土。这是政治交易。不是不平等。交易结果是中国放弃一些领土获得俄国放弃袭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朝长时间获得和平环境。使得清朝政府可以致力于国内建设和生产并可以使中俄和平贸易。是个双赢的协议。有利于和平大局。如果不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将不得不在为了边境问题上无休止的战争。
做个比较。为什么《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是建立在中国和俄国平等协商签订的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战败被迫和英国签订的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政府主动放弃部分领土与沙俄做政治交易,相互取得谅解,彻底解决中俄边境问题而制定的条约。《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签订的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政治智慧。而《南京条约》体现了道光皇帝腐败无能。
《尼布楚条约》割地是谋求边境安定结束无谓的战争。《南京条约》是被侵略者彻底打败,被迫屈服,割地赔款。都有割地。《尼布楚条约》是策略。《南京条约》是无奈。
第3个回答  2012-05-30
不是 第一个是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个回答  2012-05-30
揭密:康熙出卖东北领土的真实意图 - 有点幸福 - 有点幸福 - 和讯博客

 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沙俄,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已是荒原地带,远东靠近清疆界的地区只有伊尔库次克等几个小镇,没有工业,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是二百年以后的事。沙俄本身内患外战不断,可用于远东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以及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自居中华的“我大清”。俄匪曾经深入黑龙江下游最大的一支部队也仅六百余人。根据分散的各种资料推测,俄军备战最高峰,即在康熙准备反攻之前,在雅克萨和尼布楚的全部军队人数最多不超过三千人。而萨布素和彭春围攻雅克萨的前线部队就达一万五千人。俄人由于运输困难,食品和弹药不足,火炮仅是步兵可以拖得动的小炮,射程不过几百米,他们的火药枪有效射程仅五十多米,他们的主要武器仍然是长刀。而清军弹药给养可以通过松花江等内河运输,并有专门通向瑷珲等边远城镇的驿道可用,还有葡萄牙人贡献的大炮,专门用来轰击城墙,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野战武器。清军中还有专门的火器营,使用明朝军队用过的火枪和火炮,置于进攻部队前方,在发起冲锋前实施覆盖射击,直到把对方阵线打开缺口再发动冲锋,战法已非常接近现代,武器威力绝不逊于俄人。当地民众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个世纪。民众助战者甚众,蒙古骑兵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清的自卫反击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不胜的理由。
    
  六八五年夏季,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俄军,彭春、萨布素领军分两路合围俄人主要盘据点雅克萨,用葡萄牙大炮日夜轰城,俄军死伤十之八九,被迫投降。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接着发生了。康熙不但释放所有俘虏,居然允许他们持枪械和财产归去。对强盗之仁慈,是想让他们传递大清愿与贵国结金兰之好的愿望吗?还是想借以软化强盗的心理,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再抢大清物、杀大清民?康熙杀人娴熟,打过猎,应该知道与虎谋皮的道理。清军占领雅克萨城之后,不在该地留兵驻防,固守战果或监视俄匪,而是拆毁城墙,大军全部撤回瑷珲。如果把这解释成因后勤供应困难而被迫撤军,那么俄军驻守此地同样有供应问题,可他们盘据此城至此已达三十余年,为何清部就不能坚守?如果留小部队驻防,遇有俄匪来袭,再行增援也来得及,不至失去战场甚至战略主动权。既不杀俄匪,又不守城地,不知此自卫反击战到底为何目的?
    
  正是被康熙释放的侵略者头目托尔布津,带着乌合匪帮卷土重来,再占雅克萨城,并把城墙修得更加坚固。整个冬天,侵略者们就在那里平安度过,在次年春夏季他们又得到更多增援,准备顽抗到底。
    
  康熙心里想着什么?!
    
  抗战时候,陈嘉庚对蒋介石说,敌犹占我土而言和者,即是汉g奸。这是抗战时期最让中国人开智明目的一句话,是自清卖j国以来国人行为迷失之后第一次叩击中国人民j族自觉性和自尊心的深刻反省,也是气冲霄汉、忍无可忍的宣言,是千古经典名句,是判断是非的不二定律。以这条定律重新审视康熙过早息兵、主动让步的决策,我们不能不怀疑,康熙的内心有极其阴暗的一面。康熙以为,三藩、台湾乃叛逆,是对皇权和大清江山的威胁,虽尽国家之财、倾天下之兵、废百姓之家业而灭之亦在所不惜。俄匪本非我大清对手,如果拿出平三藩、打台湾的决心,区区几百俄卒,岂有得逞之理?!但如武装边民,扶植地方,敌寇虽灭,内患又生,重蹈三藩割据之覆辙,绝不可为!蒙古各部,本是盟友,而非征服所得。如果任蒙汗坐大,一旦漠北喀尔喀,漠南内蒙古,西北厄鲁特联合起来,东山再起,会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康熙并不信任蒙古的汗们,一个噶尔丹已让康熙坐卧不宁,借俄人之手,挫钝喀尔喀,解除北疆之虞,不失为良策。所以在俄人进扰漠北草原的半个世纪中,喀尔喀蒙古人一次次起事反击侵略者,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屠杀,清除了授给大汗一个封号之外,不曾给予任何军事援助。而这种明显偏心的、阴险的封赏,正是激怒噶尔丹、导致他离心叛道的重要原因。俄寇长途而来,只为利,非为我天下,乃小人所为,诱之以利即可息之。我土广大,留之无用,去之无妨,野人村夫之愤慨,尤不足虑。更何况去土非我满清本土,北边一支蒙古劲敌被除,使我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噶尔丹,交易是划算的。一纸条约换得万古平安,值得!值得!这就是康熙的心思吧!史书是无法告诉我们这些的。但我们通过事实认识了康熙这个人,他心里怎么想,也就不难推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