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不会引起孩子反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6-02
朋友,您好!
您的提问非常好!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和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孩子很容易就沾染上不良习气,例如娇横任性、叛逆不听话、不诚实、上网成瘾、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尤其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情况更为严重!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采取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人的一生其实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过程,即使赢了起跑线,能跑多远、坚持多久、谁笑到最后还是未知之数,因而个别人所谓虎妈教育的事例不值得广泛推广和模仿,这样教育会给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进行体罚教育后果严重的,将来还回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孙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这样暴力式的教育害人不浅啊!相反,反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显得重要。想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好兴趣和习惯,建议您赶快让孩子喜欢上《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多读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启发孩子的智慧)。您看,这真是一部“大孝经”、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师!写得多好!朗朗上口,易读易教,网上还有很多视频故事教学素材,有多个版本适合各阶段孩子观看。作为父母,只要您愿意多些鼓励孩子和您一起观看(这个很重要,您喜欢看能带动他的兴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响),一定能让您的孩子喜欢上她,如果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努力去做、尽量落实里面的教诲,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时,您的提问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行为语言和学习成绩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的正确教育引导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诚挚推荐各位家长和孩子们观看陈大惠老师策划监制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又名《弟子规说明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关于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免费网络资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能针对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是一剂治疗良方!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们做家长长辈学习的有力教材,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早恋、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百度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

参考资料:《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因链接了网址不能正常提交回答,故建议可在百度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

第2个回答  2012-06-06
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
第3个回答  2012-05-31
赏识教育的操作方法似无似有。说它无,是因为孩子各有禀性,各有天赋,我们不能把教育个别孩子的方法照搬应用到所有孩子身上,需要家长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说它有,是因为一些成功的家长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确实总结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很值得家长们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借鉴应用。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有一个男孩,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道:“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孩子就烦了,扫兴地说:“真没劲!”而另一位妈妈不是这样。她7岁的女儿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故意跟女儿说:“你看,你爸爸办事多认真!把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真不简单!”

女儿神秘地说:“难道只有爸爸能做到吗?”

妈妈说:“当然了!”

女儿说:“那你问我爸爸吧!”

问了爸爸以后,妈妈故做惊讶地对女儿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太了不起了!”接着对女儿赞扬一番。

这种拐着弯地赞扬,要比直接赞扬效果要好得多。很可能,下次家人不在家时她还会这样做呢。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儿童期的孩子。等孩子长大以后你怎么夸奖他呢?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听到,让他感觉到“骄傲”。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社会的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奖他、肯定他,他就会变得更优秀。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实例。

1、淡化缺点,强化优点

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的教育。感觉是一种心理体验,一个人没了感觉,也就意味着没了自信,没了追求,没了希望。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便在心理上埋下了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在成长过程中,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自卑与恐惧,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现在,好多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了,表现不好了,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娃哈哈、脑黄金、黄金搭档,都用上了,效果仿佛并不明显。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孩子的感觉没有了。即:“我是好孩子”的感觉没有了。我们老说孩子不好,他就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做家长的,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解决的途径,关键是让孩子找到“我是个好孩子”的感觉。

怎样让孩子找到“我是个好孩子”的感觉呢?可以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也可以弱化孩子对自己弱点的感觉。孩子胆子小,就给孩子找“我胆子大”的感觉;孩子粗野,就给孩子找“我懂礼貌”的感觉;孩子动作慢,就给孩子找“我动作麻利”的感觉;孩子学不好数学,就给孩子找“我能学好数学”的感觉……

有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有多动症,一天到晚,动个不停。她命令孩子坐在她旁边,一分钟左右,就要看一下孩子,然后命令一声:“不许乱动啊!”有趣的是,每次她说完这句话后,孩子就开始动,或翻抽屉,或转椅子。于是妈妈就无可奈何地叹一口气说:“没治了!”这更强化了她“孩子有多动症”的认识。

事实上这位母亲是在“促使”孩子的多动症。他明明希望孩子静一点,而注意力却老是在看孩子“动”,看到还不算,还在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很好动”。天长日久,妈妈的这种认识便会沉淀在孩子的脑海里,若再加上妈妈情绪化的批评,再让孩子改正自己好动的毛病就比较难了。

这位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宏老师。周老师要求这位妈妈5分钟内不要注意儿子,只和周老师谈话。5分钟内,周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会儿在专心致志地观察他的玩具,于是就故意大声说:“谁说你的孩子好动?你看他现在多安静!”孩子听到表扬他,扭过头来一笑。周老师给孩子竖起一个大拇指,他妈妈也趁机夸奖了他两句。接着,奇迹出现了,从那一刻起,孩子竟有10分钟安安静静的。

这就是正确的做法,淡化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在孩子安静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找到了“我会安静”的感觉;若家长在孩子动的时候批评他,就加深了孩子“我爱动”的感觉。这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逐渐少”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胆子小、不懂礼貌、动作慢、粗心……

2、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

给孩子寻找成功的感觉,有时候是打破孩子对自己不好的感觉,把孩子从自我观点中解放出来。

有一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阿姨经常说他笨,于是孩子逐渐产生了自卑感。一天,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不是从小就很笨?”

妈妈很诧异,问他:“你为什么这样想?”

他小声说:“因为我属猪。”

看着儿子沮丧的小脸,妈妈又想笑又有点难过。她想了想,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猪本来是不笨的,是人把它养笨的。猪除了吃,除了睡,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才变笨的。可是你不同,你很乖,很勤奋,每天都要干许多大事:去幼儿园上学,跟阿姨学儿歌,学画画,回家听妈妈讲故事,还自己编故事,还懂得给妈妈倒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真的吗?”孩子笑了。

大人就好象孩子的守护神,时时要提防孩子的“我能成功”感觉被破坏,有时候,仅仅提防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机会去加固这种感觉。只要家长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便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天才表现,有时候不妨小题大作,适当夸张,让自信的火焰在孩子心中燃烧起来,孩子便会一步步找到天才的感觉,找到成功的感觉。

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非常自卑,甚至连老师的鼓励都不能激起他心中的自信。有一天自习课时,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神秘地对他说:“今天,你回家把第13课的课文背一下,不要和其他人讲,就算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好不好?”尽管他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答应了,回家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背完了。

第二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宣布,跳过一篇课文,讲另一篇课文。那篇课文正是老师让那个孩子先背过的。

老师讲了一会儿,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们开始背诵这篇文章,10分钟后我来检查。”

其他同学都着了慌,没想到老师会来这一招。

10分钟后,老师来检查了。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背完的,就连那些最优秀的同学都背的丢三落四。老师意味深长地望了那个同学一眼,叫了他的名字。孩子自信地站了起来,背诵得十分流利。

同学们都惊呆了,纷纷流露出钦佩的神情。而孩子在这种神情的包围下,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自豪。

从此,这个孩子对于背诵课文特别努力,语文成绩也逐渐提高。

3、给孩子以成功的心理暗示

有一个孩子特别胆小,大人怎么鼓励都不管用。妈妈后来想了一个主意。

一天,妈妈说:“孩子,你知道世界上什么胆子最大吗?”

孩子想了想说:“熊。”

妈妈说:“对了,妈妈已经打听好了,某某地方有卖熊胆的,人只要吃了它,胆子就会变得特别大,看,妈妈给你买了一个回来。”

孩子有点兴奋,他看着妈妈把“熊胆”炒熟了,然后很认真地把它吃了下去。尽管他也没有吃出这“熊胆”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总归觉得自己“熊气”多了。第二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遇到了看门的老大爷,从来不敢和人打招呼的他,第一次大着胆子喊了一声“爷爷好!”老爷爷笑眯眯地对他点了点头,他高兴了一天。晚上回家对妈妈说:“熊胆真管用!”

后来,每当孩子有胆小的表现时,妈妈就会暗示他,你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啊,他就立刻想起熊胆,然后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挺过去的回数多了,胆子似乎也真的比原来大了许多。

若干年后,这个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敢作敢为、颇有魄力的男子汉。一天,他忽然想起起熊胆的事,就问妈妈当初是从哪里弄到熊胆的,妈妈一笑说:“哪里是什么熊胆?,不过是一块猪肾罢了。”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孩子在一种假设中找到了胆大的感觉,这种感觉又促使他的胆子真的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给孩子树立“跳一跳够地着”的成功目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给孩子找感觉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会犯这样的毛病: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太远。就好象孩子在够树上的苹果,苹果的高度是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孩子就会努力;如果孩子跳一跳还够不着,孩子就会失去努力的信心。因为孩子老是跳,老是够不着,孩子就找不到成功的感觉,而失败的感觉却在加深。结果,孩子灰心,大人绝望。打个通俗的比喻,爬山的时候,如果总是看着山顶这个最高目标,就会因为终点太远而丧失信心,但是如果把这段路途划分成一个个小段,爬起来就有信心得多。

南京有一位家长,在决心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后不久,女儿在一次考试中得了18分,女儿带着考卷见妈妈时,心情忐忑不安,不知道妈妈会不会揍自己一顿。

哪知妈妈说:“很好啊,这说明我女儿已经学到了18分的知识。下一次肯定会超过18分。告诉妈妈,你的前一名考了多少分?”

女儿说:“20分,比我多2分。”

“好,咱们不怕,就追他!”

两分的差距,实在是小菜一碟。女儿在心理上已经够得着了妈妈定的目标,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结果呢?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女儿得了86分。

“跳一跳,够得着”的方法,既是针对孩子的,也是针对家长的。即家长对预期自己教育效果时不要把标杆定得太高,老想着一旦找到了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就会立竿见影,这是不现实的。

5、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赏识

赏识不等于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本质,是渴望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看得起”。

有一位当科长的父亲,一心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材,而在语言中常常流露出对孩子的看不起。

“你怎么这么笨!”

“我看你这辈子完了,捡垃圾的料!”

“你真给我丢脸!”

“养活个你,还不如养个猪!”

有一次,这位科长在单位受了气,回家训斥孩子,孩子犟了嘴,他冲上去就是一顿暴打,一边打一边说:“我倒要看看到底谁说了算!”

而这位科长的邻居,是一位锅炉工,儿子已经上高中了,父子俩在家时,家里总是笑声不断。父子俩常常勾肩搭背上下楼梯,远处看去,像一对兄弟。让科长好不羡慕。

有一天,科长在楼道里碰到了乐滋滋的锅炉工,锅炉工告诉他,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他禁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把儿子教育得这么成功?”锅炉工哈哈一笑说:“因为我看得起他。”

有些家长习惯挖苦讽刺或贬低孩子,其目的也许是为了激起孩子的上进心,但却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看不起自己。于是顶嘴、不听话,甚至仇视父母的情绪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孩子如果长期被父母看不起,就会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对父母充满敌视,一种是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从此活得萎萎缩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