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遗体是在中山陵卧像下面吗?

如题所述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先在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举行公祭,尔后遗体停放在香山碧云寺。在这期间,遗体历经风险,险些被军阀张宗昌派人烧毁,后被守灵卫士藏于水泉山洞里,才得以保全。

1928年4月,南京政府发动二次北伐,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6月7日夜里,孙中山遗体又被放回碧云寺灵堂中。12月23日,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等迎榇专员抵北京西山碧云寺谒灵,目睹孙中山“容貌清洁,毫未改动”。

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落成。5月26日,经重新作了防腐处理后改殓的孙中山遗体,被移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至今几十年,遗体始终没有被动过。但是,却有谣传孙中山遗体移到了陪都“重庆”,或说,孙中山遗体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

对此,曾当过孙中山贴身卫士,又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范良说,这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椁是紫铜棺,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棉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之后,从里到外用钢筋条、钢丝网、油毛毡、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即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

范良说,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设计陵墓的工程师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对我们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范良又说:“孙科先生离宁前曾来谒陵。我请示他:‘共产党军队渡江后,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认识周先生吧?你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以后,我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

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的刘志诚团政委率领一个营战士来到中山陵。从此,中山陵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是在台湾,我们南京这边的只是一个雕像。
真正的遗体听老人说是当年蒋介石逃到台湾时带走的。 遗体当然是在南京的中山陵了!
当年原计划将孙先生用水晶棺装殓,由于军阀张宗昌派兵破坏,导致先生遗体防腐失败,最后不得已改用进口紫铜棺装殓,奉安于中山陵,墓室最后用钢筋混凝土封死了.如果蒋介石想移走遗体,只有将陵寝炸开,但这样做属大不敬,所以蒋最终只能将孙中山遗留在中山陵了. 遗体当然是在南京的中山陵了!
确切位置不清楚,是蒋介石秘密运走的。南京中山陵只是一个衣冠冢。 南京的中山陵

在中山陵,据说当时国民党败退时曾经想把孙中山遗体运走,但是当年孙中山灵柩是用混凝土封死的,取不出来,就此罢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1
 在中山陵呢

  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临终时他希望将遗体葬于南京钟山,故死后其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内,为了尊重他的遗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钟山开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将其灵柩从北京移葬于此。

  孙中山安葬之迷
  公元198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南京中山陵奠基60周年也是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75周年又在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何没用水晶棺?为啥建陵紫金山?遗体为何移南京?谁人抬奉紫铜棺?腹中内脏存何处?墓内有无随葬品,葬后密封谁督看?大量礼品是否在?遗体到底在何方?抗战时,蒋介石移灵重庆之事为何落空?几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带着这一连串问号,特地采访了孙中山生前贴身卫士范良。

  范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孙中山唯一的贴身卫士,又是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孙中山葬事的历史见证人。

  周:孙先生1925年3月12日与世长辞后,他的遗体一度安放在北京,为什么后来在南京建造陵园?

  范:这是孙先生的生前遗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解放后,孙先生辛亥革命时的卫队长郭汉章来找我,谈起孙先生在南京选墓址的事情。那还是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次他带郭汉章骑马去紫金山郊游,路过明孝陵时赞叹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风水也好,北有横卧的大山,南濒明湖暗溪,可谓“山高水长”,便对郭说:“我身后能够在此向人民讨一块地作墓,死也足矣”。这就是建陵南京的来历。

  周:据说孙中山先生死后内脏全被取出了,确有此事吗?内脏被人盗走之说怎么回事?

  范:前者是事实,被盗属谣传。当时先生曾有嘱咐,要求死后将五脏作病理解剖,因为他是医生出身,知道解剖的价值。后来解剖时医生发现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后内脏单独进行了火化,现存放在紫铜棺内。抗战期间,南京中山陵卧像前出现一桩怪事:汪精卫从北平协和医院迎来“先生内脏”,当时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郑介民中将来中山陵调查此事,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写份详细报告报蒋介石。我下墓穴揭开玻璃罩,打开红布挡着的五只玻璃瓶,上面写着孙中山先生五脏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无人敢下去看个究竟。事后蒋介石召见,我向他汇报了此事,并向当时《中央日报》提出了抗议,不找当事人就发失实新闻。最后,经过奉安委员会各委员签字,此桩奇案方告结束。

  周:有消息说,孙先生的遗体原来准备永远供后人瞻仰。最后为什么密封了?

  范:本来是有这个考虑,苏联政府还专门送来了水晶棺。所以,开始,孙先生的遗体存放在装满福尔马林的楠木棺材里,当时他只穿麻织的短袖衬衣和短裤。遗憾的是后来遗体接触了空气,发现局部变质已无法完好保存,苏联的水晶棺也没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纪念馆供人参观。遗体南移时,又将楠木棺换成意大利进口的紫铜棺。不过,也有一种传闻,而且也登了报,说是张作霖的部下被北伐军逼到香山,他们扬言再进攻就焚毁孙中山的遗体。守灵者于深夜偷偷地将遗体从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里,以使遗体变质,这不过是传闻,我没有亲眼看到。

  周:你刚才说的那具楠木棺还在吗?

  范:楠木棺材连同那套麻织衣裤都封存在北京碧云寺孙先生的衣冠冢内。

  周: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灵寝竣工,定于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灵的有哪些人?

  范: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卫士前去北平移灵。这里还有个巧合,孙先生在世时,贴身卫士8人,这次移灵又是8人,后来我们在南京接灵正好也是8人,其中的奥秘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

  周:或许是八大金刚吧?

  范:(笑)也许是吧。斯大林元帅和铁托元帅等伟人的灵柩都是高级将帅亲自护送,而我们最高的只是校官,我当时是上尉,我们8名卫士是从先生80名生前卫士中挑选出来的。先生逝世后,80名卫士一度成为蒋介石卫队的一部分,中山陵成立拱卫处之后,又担负拱卫陵墓的任务。

  周:孙先生的紫铜灵柩用什么方法运到南京的?除了8名卫士,还有什么人抬灵?

  范:先生的遗体是用火车运来的,抬棺材的是清朝抬过皇帝和皇亲国戚的后代,总共128人,棺材前后各64人,从香山到北平车站和陵前广场到灵寝前平台,都由他们抬。这些人抬棺水平很高,不论是平地还是上下坡,前进中棺材始终是水平的,一点也看不出颠动。从北平运到浦口后,就送上一艘军舰横渡长江,到中山码头后,用一辆特制的灵车运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现湖南路江苏省军区)大礼堂。

  周: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奉安大典和下葬密封时的情况。

  范:遗体运到湖南路中央党部大礼堂后,接着是三天公祭。6月1日,灵车从湖南路开出,缓缓地驶向中山陵,参加送葬的人民群众、外国使节达20万之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孙先生的日本友人。数十里长的马路两边也都挤满了群众。

  周:中山码头和中山路都是为移灵赶修的对吗?

  范:不错,从下关中山码头到紫金山南麓这条马路都是当时修建、命名的,中山门也是由原来的朝阳门而改的……

  6月1日那天,宋庆龄和宋氏全家,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所有要员参加了奉安大典。

  大典后,随着阵阵军乐,我与另外7名卫士,缓缓地走近灵柩,抬起棺体两边的铜环,慢慢地进入灵寝,然后用绳子将灵柩吊入圆形墓穴,通过铜梯来到墓穴底部,再将灵柩移正。原来有一个特制的铜梯,长5米,也就是圆形墓穴的高度,制作铜梯本来是供人瞻仰遗容上下用的,可惜遗体没保存好,铜梯也就失去了作用。

  周:紫铜棺的形状大小您还记得吗?墓内有没有珍宝之类随葬品?

  范:印象很深,大小与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透过水晶玻璃,只见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绵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一只约33厘米高、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间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用一块红色绸布扎口。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棺盖上面刻有梅花图案,很精致。6月2日上午开始密封,前后5天。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密封位置在墓圹的中部略*上,先用钢筋条,钢筋条上面是钢丝网,箍紧后又铺一层油毛毡,最后用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密封工作非常细致,我始终在现场。墓内、棺材里没有随葬品。

  周:不久前香港《文汇报》刊登了关于我国有关部门用现代先进仪器测定,孙中山遗体已缩短了一寸左右,其他一切完好的消息,您是否知道此事?

  范:这件事我也觉得奇怪,有关中山陵的活动一般都要通过陵园管理处,然而这件事我们管理处的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却一个都不知道。上星期香港《文汇报》一位记者来宁,我问他这则消息的出处来自何处,他只是说“确有此事”,但没有正面回答我。所以,我们都认为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证实之前,只能当作“参考消息”,究竟有无缩短,是否完好,有待测试证实。

  周:中山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请问主要设计人是谁?

  范: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他还为建陵献出了生命。原来在灵堂的西南休息室里还有他的浮雕像,于右任在浮雕上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志纪念”,抗战后,浮雕不翼而飞。

  周:这个工程耗资不小吧?

  范:当时设计兴建中山陵全部造价为白银400万两。在1926年3月12日正式奠基以前的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各族人民特别是海外华侨捐献的款项共有460万两,超过了全部造价,华侨还在中山陵周围兴建了光华亭、流徽水榭等纪念建筑,在紫金山紫霞洞前建造了大水塔,利用山水灌溉花木,以点缀风景。

  周:蒋介石一度想把孙中山的遗体移到“陪都”重庆,这个传闻有没有根据?

  范:是有这回事。蒋介石对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抗战时期也做过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他对先生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

  说实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从墓穴周围的隔层下去,在旁边打洞取灵柩不是很困难的事。我想主要还是工程师不愿破陵,同时也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灵墓上轻举妄动。历史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对我们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

  周:八年抗战期间,中山陵只留下一个拱卫班,其余卫士都到哪里去了?

  范: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战部队全部离开南京,只留下12人继续守陵,其余都编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队。我也于日寇占领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调赴重庆,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二科任第四组组长,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重返中山陵。

  南京解放前夕,我担任了中山陵拱卫处代理处长。此后接到了陈毅司令员让我继续守陵的命令。解放军渡江后派了一个连队和我们一起保护战时的陵园,直到现在我还没有退休。
第2个回答  2014-03-01
肯定木有在中山了。否则哪不叫孙文公园,就改叫中山灵
第3个回答  2014-03-01
没错,在汉白玉卧像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3-01
中山的是衣冠从,南京遗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