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叶利钦急于退位,普京真是理想候选人吗?

如题所述

当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57.3%的赞成票当选为苏维埃俄国第一任总统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在不到9年之后,他就会黯然下台,提前结束总统任期,并将总统宝座让于普京。而这时距离他任期届满还有两年。


鲍里斯是叶利钦的名字,在俄语中这个词是斗志的意思,他以铁腕手段为存在74年的苏联敲响了丧钟,却未能用强大意志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这又是为什么呢?是真如表面说的那样“给年轻人更多锻炼机会”还是另有隐情。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把时间拨回到1988年,这一年6月,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正是这个方案的提出,在苏联内部产生巨大影响,各种反对势力的洪流开始汇聚,社会持续动荡。终于到了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发生了旨在推翻戈尔巴乔夫和保留苏联的政变。戈尔巴乔夫被囚禁,而在这场政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叶利钦正式入驻克林姆林宫。

上台之后,叶利钦迅速在社会上掀起去苏联化的运动,而真是这些运动导致使得俄罗斯社会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首先是“休克疗法”成就了一批新的寡头阶层,俄罗斯社会迅速走向两极分化。

休克疗法的核心是将国有财富通过股份的形式平均分配到每一名俄罗斯国民手中,可是由于苏联解体原因,外国资本趁机在国际市场做空卢布,卢布的加速贬值逼迫老百姓不得不通过黑市抛售手中的股份,换取坚挺的美元,而这些股份则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扶持的代言人趁机低价收购,导致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

这些寡头中有曾经的党政军高级领导,也有依附于他们的一些在苏联时期被严厉打击的商人,但是不论是谁,他们的后台老板只有一个,就是西方资本。两级分化的结果导致民众越来越不满叶利钦的统治,社会基础岌岌可危。

其次,西方国家趁着苏联解体国力虚弱之际,大肆在俄罗斯周边制造事端。

在明面上,北约开始大肆东扩,战略核导弹直接部署到俄罗斯家门口;暗地里,则不断支持车臣、高加速等地区独立,引起俄罗斯内部分裂,对于一个习惯扩张的战斗民族而言,被瓜分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样的领导人也是必须下台的。

最后,就是军事上的自废武功,大规模裁减军备。

苏联之所以成为冷战中世界的一级,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强大的武力,对外是抗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对内也能随时对各个加盟共和国形成威慑,从而保持联盟统一,然而军备一旦裁剪,除了变相促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外,那些已经独立的加盟共和国自此便不再有了心理障碍,行事也更加不把俄罗斯放在眼里,甚至暗地里与西方款曲相通。

如此的“文治武功”,叶利钦也知道自己的执政注定不会长久,虽然在执政时期,其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跻身俄罗斯寡头行列,但财富来的太快终有一天也将一切化为泡影。

真是基于这种对自己和家族未来命运的深深恐惧,使其在在任之时便积极物色候选人。从1998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内,连续换了5任总理,最终普京进入了叶利钦的眼帘。

说起普京的升迁也堪称火箭式,这位克格勃出身的特工从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再到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总理最终成为总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继任后,普京也用实际行动投桃报李,他签署的第一份命令就是《关于对停止行使职权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法律保护的命令》。

综合来看,叶利钦治国确实水平极差,但也是他在苏联巨变之时粉碎了军人发动的政变,促进了俄罗斯的独立,也为世界终结了冷战的阴霾。

如今叶利钦已经去世,在普京的铁腕治理下,俄罗斯终究也未解体,能够为俄罗斯物色一位好的领导人,也算他最后为这个国家做出了点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4
因为1999年的时候,叶利钦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无法继续担任下去,并且他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养病,普京在当时就是最理想最合适的候选人。
第2个回答  2020-04-04
当时普京的确是最理想的候选人,声望和民意都很高,而且曾经效力过克格勃俄罗斯高层对他十分信任,民众也急于选出一个新总统 改变状况。
第3个回答  2020-04-04
因为那时候叶利钦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导致苏联解体。这时候苏联民众反对叶利钦下台的呼声非常高,普京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第4个回答  2020-04-04
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跌出了前二十,在军事方面,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也惨败而归,叶利钦承受不住压力,主动退位让贤,扶普京上位,当然普京的能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短时间里就让俄罗斯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