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地下古墓的土质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地下古墓的土质可以分为自然土壤和活土,自然土壤也就是未经人类挠动的古老地表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反正就是活土。一般来说自然土壤层次分明,而有古墓的地方,土壤必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

同时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没有填完剩下的土,遗留散落于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扑腾土,便可追寻墓道。所以经过钻探辨认,便可以确定原来开挖墓道、墓室的范围和深度。

扩展资料:

有的古墓用本坑土回填,有的把本坑土弃之于周围不用,取地表上层的黄土或从外地运来一种新的土做填土;有的用几种土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土回填。这是因为,各个时代葬制与风俗的差异,墓葬使用的填土也不一样,各具特色。

较大型古墓葬,墓土的区别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早期墓,常用红色网纹土(本坑土)回填,逐层进行夯筑;春秋墓与战国墓的区别,可从埋葬的深浅上区分:前者浅一点,后者深一点。因为两个时期造墓习惯用本坑土回填,故留在墓口的余土不多,在勘探时会发现,墓口红色网纹土比较薄。

战国晚期墓,开始用红色网纹土与黄土混合拌制回填,并分层夯紧。这种混合土,因黄土黏性强、结构紧密、有一定的密封效果,保存情况好于春秋墓。

战国墓、汉墓特别重视密封,一般会在葬具上下左右,填充一定厚度的白膏泥。有的还置放木炭以防潮防渗,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是这种情况。

西汉早、中期墓,常用纯粹的黄土回填,这种黄土粘性好,很适合做煤球掺到煤里。所以之前的做黄泥生意的土夫子,正找这种泥挖,一一挖就挖出了古墓。

古人的筑墓时,从坑内挖出来的红色网纹土往往弃放于周围。所以,探查中会发现,汉墓附近的红色网纹土层比较厚。当然也有个别墓特殊,有的西汉早期墓用一种含细沙质的“五花土”做填土,如马王堆一号汉墓。

西汉晚期墓,往往从外地运来一种黄沙泥做填土,这种土质因含细砂石,结构力不强,夯筑不紧。

东汉墓,填土情况与西汉墓相似,但不用黄沙泥做填土。方型的东汉墓还有“嵌边”,在墓壁的四周填塞“青膏泥”、“白膏泥”,一般厚度不超过50厘米。夯土不如西汉墓紧密、有点松,俗称为“泡筑版(板)”。

东汉以后至唐宋的土坑墓,又喜欢用黄土回填,但土内杂质较多、不纯净、土色偏黑,夯筑不实,夯土层的厚度也不规则,没有前人造墓讲究和精致。因此可以归纳出断代“秘诀”:

春秋战国是红土,西汉回填用黄土;东汉不用黄沙泥,唐宋墓坑多黑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6

古墓的土质可以分为自然土壤和活土。自然土壤也就是未经人类挠动的古老地表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一般来说自然土壤层次分明,而有古墓的地方,土壤必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

我们大体上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如下图所示是土层结构(箭头所示为分隔线,表示不同土层)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了。

而冬天下雪后一般古墓上的积雪会比实土上的积雪融化的要快。土质会比较硬,但是用力会出现颗粒,而不是粉掉。

一般地下有古墓带上来的土味道,不是一般的实土的味道,古墓墓土的味道一般都是,发霉味道的甜味,或者强烈的硝石,还有就像捂烂萝卜的味道。

古墓的建筑构造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是一间“明殿”(冥殿)。

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称为“明器”(冥器)。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是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是“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画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土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必须提铲看土,审视土壤变化,考虑有无问题。如果探到问题,如灰坑,窖穴,枯井、墓道等土壤,打到一定深度后,须一铲一看,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寻找包含物,确定其深度和性质。即要探出其口部的形状,底部的深度,观察其土壤结构和包含物,以确定探出问题的答案。如探出的问题是圆形的,口小底大,土质松软、土色灰褐,包含草木灰、红烧土、碎骨、陶片,深度较浅,它可能是窖穴。探出的问题是长方形的,土质紧密,经过夯打,土色五花,无包含物,又比较深,它可能是墓道。
看土时,一铲下去,随即拔起,将铲提出,杆头着地,拿起铲头,仔细观察。然后抓杆,把铲头口朝外,在地面上轻轻撴戳一两下,铲上的土便会脱落。也可将撴下的土拾起,掰开来看。观察铲头带上的土,必要时用手指触土,感觉其密实度(软硬)、含水量(干湿),或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看土时,不能回铲,回铲是连续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铲。洛阳地下的土种类很多,探工将其粗分为死土、活土两类。一般说来,死土是一万年以前未经人类挠动的古老地表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沙土层,土层厚薄不等,颜色不一。活土指一万年以来,经人类活动、包含遗迹遗物的土壤。人类活动形成的有耕土、夯土、路土、烧土、灰土、花土、淤土、扑腾土等。
举例来说,洛阳地面以下的自然土壤,十分深厚,不但分有明显的层次,而且每层的结构、密度、颜色、厚度都不相同。一般厚几十厘米到1、2米,甚至更厚;沙土、黏土等土质不同,颜色也不同。粗分有白、黄、红、暗红、黑等色。建造一座洞室墓,要在地面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向下挖掘数米深,横向掏窑洞。殡埋后,封堵墓门,将挖上来的散乱地堆于地面的自然土,填入墓道,层层打夯。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五花土、大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没有填完剩下的土,遗留散落于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扑腾土,便可追寻墓道。所以经过钻探辨认,便可以确定原来开挖墓道、墓室的范围和深度。至于墓的时代,则主要是依靠墓葬的形状,墓室棺底的颜色、包含物,墓内随葬品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而言,洛阳地区的土有三个特点,凡遇卤花、白花、红花土,都有问题。
在各地搞钻探,根据需要钻探面积的大小,由钻探公司组织10数人或数10人的钻探队,在指定的范围内先进行普探。一般在地面上布普探点,即无论纵横,每隔1米打一个眼,形成方格网状。在每个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也就是在1平方米范围内的4个眼的中心打一个孔,这个中心孔俗称“梅花点”。使得每个孔的最近距离都在1米之内,探孔密集,以确保不漏问题。然后由技术员等专人检查在普探过程发现的有疑点的孔,探寻问题的范围直径,卡边定形。地下情况千变万化,问题错综复杂。到一个新的地区钻探,技术员首先要探个深孔,看地下1至8米有多少个土层,每个土层是多厚,是什么颜色,要记清楚。如果局部到深度见不到土层,下边肯定有问题。钻探时要保持探孔与地面垂直,以准确反面地下情况。通过普遍钻探,分析多个“一孔之见”,将地下情况绘制成平、剖面图,每个问题,写出它的形状、范围、尺寸、包含物、性质、特点、时代、名称,将田野钻探整理成图纸和文字材料。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探工和钻探技术员来讲,经常地探讨问题,不断地交流经验,判断地下不同地层、各种土壤反映的情况,是提高素质和解决疑难的关键。就洛阳的文物钻探而言,能够探出地下的墓葬、灰坑、窖穴、烧窑、仓窖、枯井、道路、房基、城墙、渠沟、蚁穴、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以及动物、自然形成的遗迹。
钻探古墓时,为避免损坏随葬品,卡边定形时,探测方坑墓(一般为长方形的西周墓或东周墓)的深度,一般在墓壁左边或右边中部打孔直达墓底。不在放置随葬品的头、足端打孔。探测洞室墓的深度,打到墓道底部即可,卡洞室时,打到空洞或淤土即停止下探,以避免铲头打坏古物。只要小心使用,可使洛阳铲对文物的破坏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偶然捣坏地下古物是使用探铲难以避免的问题,偶尔也会带上完整的器物,此举二例。1977年,洛阳市外贸局在解放路与五七路口附近钻探,带上了一片略呈圆形的铜片,铜片系新碴口,上有花纹,系出自一座长方形东周墓,铜片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文物仓库保管。1982年,文物工作队发掘此墓,出土了130余件铜器,系战国陪葬坑。在整理铜器时,将保存于库房的铜片取出,复原于一件铜簋的盖上。1976年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洛阳市东北郊杨坟村附近的洛阳电信器材厂建设,发掘古墓。马积善率队钻探,探到一座小唐墓,带出个胭脂盒,刚好卡在探铲里,一点也没有损坏。不久,发掘了这座墓,在人骨架腰侧找到一个探眼,这就是白瓷盒的位置。
你可以看下牡丹牌洛阳铲官方网站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07
必须提铲看土,审视土壤变化,考虑有无问题。如果探到问题,如灰坑,窖穴,枯井、墓道等土壤,打到一定深度后,须一铲一看,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寻找包含物,确定其深度和性质。即要探出其口部的形状,底部的深度,观察其土壤结构和包含物,以确定探出问题的答案。如探出的问题是圆形的,口小底大,土质松软、土色灰褐,包含草木灰、红烧土、碎骨、陶片,深度较浅,它可能是窖穴。探出的问题是长方形的,土质紧密,经过夯打,土色五花,无包含物,又比较深,它可能是墓道。
看土时,一铲下去,随即拔起,将铲提出,杆头着地,拿起铲头,仔细观察。然后抓杆,把铲头口朝外,在地面上轻轻撴戳一两下,铲上的土便会脱落。也可将撴下的土拾起,掰开来看。观察铲头带上的土,必要时用手指触土,感觉其密实度(软硬)、含水量(干湿),或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看土时,不能回铲,回铲是连续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铲。洛阳地下的土种类很多,探工将其粗分为死土、活土两类。一般说来,死土是一万年以前未经人类挠动的古老地表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沙土层,土层厚薄不等,颜色不一。活土指一万年以来,经人类活动、包含遗迹遗物的土壤。人类活动形成的有耕土、夯土、路土、烧土、灰土、花土、淤土、扑腾土等。
举例来说,洛阳地面以下的自然土壤,十分深厚,不但分有明显的层次,而且每层的结构、密度、颜色、厚度都不相同。一般厚几十厘米到1、2米,甚至更厚;沙土、黏土等土质不同,颜色也不同。粗分有白、黄、红、暗红、黑等色。建造一座洞室墓,要在地面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向下挖掘数米深,横向掏窑洞。殡埋后,封堵墓门,将挖上来的散乱地堆于地面的自然土,填入墓道,层层打夯。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五花土、大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没有填完剩下的土,遗留散落于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扑腾土,便可追寻墓道。所以经过钻探辨认,便可以确定原来开挖墓道、墓室的范围和深度。至于墓的时代,则主要是依靠墓葬的形状,墓室棺底的颜色、包含物,墓内随葬品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而言,洛阳地区的土有三个特点,凡遇卤花、白花、红花土,都有问题。
在各地搞钻探,根据需要钻探面积的大小,由钻探公司组织10数人或数10人的钻探队,在指定的范围内先进行普探。一般在地面上布普探点,即无论纵横,每隔1米打一个眼,形成方格网状。在每个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也就是在1平方米范围内的4个眼的中心打一个孔,这个中心孔俗称“梅花点”。使得每个孔的最近距离都在1米之内,探孔密集,以确保不漏问题。然后由技术员等专人检查在普探过程发现的有疑点的孔,探寻问题的范围直径,卡边定形。地下情况千变万化,问题错综复杂。到一个新的地区钻探,技术员首先要探个深孔,看地下1至8米有多少个土层,每个土层是多厚,是什么颜色,要记清楚。如果局部到深度见不到土层,下边肯定有问题。钻探时要保持探孔与地面垂直,以准确反面地下情况。通过普遍钻探,分析多个“一孔之见”,将地下情况绘制成平、剖面图,每个问题,写出它的形状、范围、尺寸、包含物、性质、特点、时代、名称,将田野钻探整理成图纸和文字材料。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探工和钻探技术员来讲,经常地探讨问题,不断地交流经验,判断地下不同地层、各种土壤反映的情况,是提高素质和解决疑难的关键。就洛阳的文物钻探而言,能够探出地下的墓葬、灰坑、窖穴、烧窑、仓窖、枯井、道路、房基、城墙、渠沟、蚁穴、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以及动物、自然形成的遗迹。
钻探古墓时,为避免损坏随葬品,卡边定形时,探测方坑墓(一般为长方形的西周墓或东周墓)的深度,一般在墓壁左边或右边中部打孔直达墓底。不在放置随葬品的头、足端打孔。探测洞室墓的深度,打到墓道底部即可,卡洞室时,打到空洞或淤土即停止下探,以避免铲头打坏古物。只要小心使用,可使洛阳铲对文物的破坏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偶然捣坏地下古物是使用探铲难以避免的问题,偶尔也会带上完整的器物,此举二例。1977年,洛阳市外贸局在解放路与五七路口附近钻探,带上了一片略呈圆形的铜片,铜片系新碴口,上有花纹,系出自一座长方形东周墓,铜片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文物仓库保管。1982年,文物工作队发掘此墓,出土了130余件铜器,系战国陪葬坑。在整理铜器时,将保存于库房的铜片取出,复原于一件铜簋的盖上。1976年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洛阳市东北郊杨坟村附近的洛阳电信器材厂建设,发掘古墓。马积善率队钻探,探到一座小唐墓,带出个胭脂盒,刚好卡在探铲里,一点也没有损坏。不久,发掘了这座墓,在人骨架腰侧找到一个探眼,这就是白瓷盒的位置。
你可以看下牡丹牌洛阳铲官方网站
第4个回答  2018-12-15

不需要看土    宋元的一般很浅的,商州的才看土质的,我这边商州的才3米左右,我一般用杆子试死土活土,名字是Q   加上我教你,

刚找的  估计是宋元的,很浅的,

取上石头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