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办的两件大事,成就了他和陕汽,不料退休后又陷入官司纠纷

如题所述

前阵子,陕汽控股和玉柴闹得沸沸扬扬的合作,想必大家也应该听说过,陕汽控股和玉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出席仪式的双方,一方是玉柴股份,而另一边,是陕汽控股和陕汽商用车的领导。这条毫不起眼的新闻背后却饱含深意。

第一,玉柴是中国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第二,陕重汽是中国数得上的重卡制造商,单从销量来看,2018年陕重汽销量16.7万辆,仅次于解放、东风和重汽,排名第四。

但是陕重汽的控股股东是潍柴,那么,潍柴的控股公司和玉柴搞战略合作?大概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看得有点晕,关系很乱,陕重汽、陕汽控股和陕汽商用车之间是什么关系?

○ 图丨陕汽与潍柴的关系

陕汽控股(集团)持有陕重汽49%的股份,另51%的持有者是潍柴。而陕汽商用车,是2018年刚刚从陕汽宝华更名过来的,陕汽宝华全称:陕汽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所以前面这个事情可以这么表述:陕汽集团的领导和宝鸡市领导出面和玉柴签协议,是为了扶持陕汽集团旗下完全自主的陕汽商用车公司。

虽然这看起来也并不关陕重汽的事,但从陕汽集团领导明确提出要“再造一个新陕汽”,要把陕汽商用车打造成下一个陕汽之后,好像这事情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

陕汽控股(集团)有一份庞大的家业,包括了:陕重汽、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西安康明斯、陕汽通家、陕汽欧舒特等等企业,但是,一个陕重汽的资产在集团内占比就超过了80%。而陕重汽却被潍柴控股,这就好比,继承了你大部分家业的儿子,却改了别人的姓。

因此,陕汽才迫切想要摆脱潍柴的控制,也不是没有道理。

而在家哥看来,陕汽有今时今日在国内卡车市场里地位,全都因为有张玉浦的推动,才让陕汽有现在的地位。

张玉浦是谁?

○ 图丨张玉浦

一位一生都置身于汽车事业,并且把江汽起死回生的行业领导者。

1999年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工委一等功; 2001年被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2004年被评为“中国最受关注企业家”;“2004年陕西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中国改革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经济十大最具影响力诚信人物”。 陕西省九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西安市十三、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汽车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推动力人物,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

一帆风顺

○ 图丨陕汽生产的第一辆“延安”SX250

196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张玉浦,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1968年进入了北京汽车厂工作,由于工作效率高,成绩优异,一年后就被调到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工作。勤劳好学的他,在来到陕汽后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1976年担任陕汽设备科科长,1984年担任陕汽总经济师。张玉浦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陕汽发扬光大。不经让家哥感叹,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1990年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陕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还遭到人民日报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批评。

如何解决亏损?

○ 图丨陕汽德龙X3000

张玉浦先是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历史原因,重汽、川汽和陕汽既都生产斯太尔,同时又生产自己的老产品。斯太尔属统购统销,陕汽生产出来后,交给重汽,老产品则自己销售。张玉浦当一把手后,争取很多斯太尔产品的任务,只要能生产出来交给重汽,就算实现了销售。

另一方面,陕汽必须要做得出来。以前,即使年产几百辆,陕汽也完不成任务,这时候张玉浦让干部以身作则:如果完不成任务,首先扣干部工资,让薪酬跟绩效挂钩,以此调动大家积极性。

先从干部做起,这是张玉浦多年来形成的人性化管理的开始,后来逐渐凝聚成“德赢天下”的企业文化。陕汽企业精神里很早就有“诚信”两字,小到解决职工们的具体事务,大到企业的目标、方针和政策,张玉浦也算是说话算话。陕汽厂级领导也有被张玉浦处罚过,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陕汽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心凝聚起来后,陕汽效率大为提高,1991年产量便达到1000辆。在这之前,陕汽干了20多年也没做到这么多。仅用两年,陕汽一举扭亏为盈。

坚持职工不下岗

○ 图丨已停产的陕汽奥龙

但1994年后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大环境影响,整个汽车工业非常低迷,企业破产下岗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1997年陕汽改革,张玉浦坚持职工不下岗。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很关心陕汽,程安东曾对张玉浦说:老张,你这样顶得住吗?你最少应该裁2000人,如果不裁(员),你这个企业很难维持下去。

但三线企业,职工下岗怎么办呀?这是当时张玉浦烦恼的事,后来张玉浦决定让部分职工内退。所谓内退,就是让这些员工离开岗位,每月基本工资照样发。张玉浦的夫人当时是教授级高工,但为了支持张玉浦的决定,她带头内退。45岁~50岁之间的1500名职工都选择了内退。因此,陕汽在最困难时期,既没有破产,也没有职工下岗。

分家方案

○ 图丨陕汽德龙M3000

2000年七八月国家经贸委正式下文。整车分为三家,原则上哪个省的企业回哪个省:重汽的核心和主体部门保留中国重汽称号,划归山东省管理。济南重汽改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重汽和陕西重汽分别下放重庆和陕西地方管理,分别组建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在三个重型汽车制造厂里,陕汽基础最弱。1999年陕汽年产量2000多辆,川汽是3500辆,济汽是7000辆。粗略地说,川汽是陕汽的2倍,济汽是陕汽的4倍,大概这么一个水平。所以,那时有很多人都断定,陕汽肯定活不了——本来就很困难,再一分家,只有死路一条。

引进湘火炬

○ 图丨陕汽卡车的安全测试

从大形势看,汽车业从2000年开始恢复到一个新的增长期。张玉浦提出陕汽要走差异化战略:大家都生产斯太尔,陕汽要生产质量最好的斯太尔。为此,陕汽集资进行技术改造,花800万元购进斯太尔模具组织生产,陕汽生产的重卡的确是最好的。

张玉浦胆子也够大,他找到沈阳机床厂耿总,直接对他说:耿总,你能不能支持我一下,我先买你3000万元的设备,但我现在没钱,如果你信得过我,我以后再还给你。

这步棋走得很险。没想到,耿总竟然同意了。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当时机床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下子订他这么多设备,也是笔大买卖。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终究解决不了企业大问题。

因此,就有了跟湘火炬合资的事件了。为了救活陕汽。张玉浦很清楚,湘火炬没有技术,它擅长的是资本运作。2001年陕汽开始跟湘火炬接触,2002年签订合资协议,跟湘火炬要了2.5个亿。

左手牵曼,右手征地

○ 图丨陕汽德御

2002年张玉浦策划了两件大事。一是从曼公司引进F2000技术。

因为早在1994年时,陕汽就跟曼公司有过合作,引进了大客车底盘技术,即现在的欧舒特公司。

有了这个合作基础,陕汽跟曼公司在重卡领域的合作变得轻松了许多。

○ 图丨陕汽德龙F2000

当时曼正在准备F2000的换代,也就是后来的TGA,两者技术一脉相承,有很多通用件。而陕汽也特别需要有个吃饭的产品,毕竟F2000技术比斯太尔先进多了。

一方面,陕汽本身规模小,搞整车引进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当时国家对整车引进管理很严,分开购买能规避这个层面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整车引进涉及到发动机,而国内发动机配套相对成熟,已有潍柴和杭发。更重要的,陕汽跟一汽、二汽不一样,陕汽不是大亨,就那么点资金,整车技术肯定买不来,只能精打细算。

○ 图丨陕汽德龙F3000

因此,当时张玉浦提出了:只引进技术,不涉及品牌,让陕汽保持独立品牌。曼也答应了,家哥觉得可能曼当时认为陕汽不行,如果把品牌让出来,对他们不一定是好事。这就是陕汽德龙系列重卡的技术来源。

另一件大事就是策划北郊基地建设。为何要建新基地?陕汽的东郊基地和麦李西沟,跟国内外其他汽车企业比起来,那不叫汽车厂,只是零零散散的几个大车间,而且产能根本跟不上。

2004年进入征地的关键时期,结果赶上两件大事:一是国务院严格控制土地,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对全国土地征用情况进行调查,2004年上半年达到高潮。

○ 图丨湘火炬LOGO

德隆危机——湘火炬的母公司,德隆此前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发生了金信信托挤兑风波,导致德隆系股票崩盘。

德隆危机爆发。为建北郊基地,明确过湘火炬和陕汽分别出资多少。德隆危机后,湘火炬因资金问题直接暂停了投资。

之后德隆事件越演越烈银行闻风而动,跟陕汽打交道的7家银行都来催张玉浦还贷款。但张玉浦通过自己真诚的话,硬是让这几家银行的贷款都留住了。

当时的交通银行陕西分行行长来找张玉浦,他说:老张,你的企业我清楚,如果我把1亿资金抽出来,也许就把你抽垮了。但是如果不抽,我就可能掉乌纱帽。

张玉浦说:这样吧,如果你信得过我张玉浦,你也不要抽我的钱,我也不让你掉乌纱帽,咱们一块儿走走看,你支持我。如果真到了这1个亿影响你乌纱帽的时候,我可以让我的职工3个月不发工资,也会先把钱还给你。

光大银行陕西分行行长说:老张,能不能这样,你先还给我,我马上再贷给你。为了让张玉浦相信,他提前办好贷款手续,甚至连放贷通知单都给张玉浦看过。

可以说,那时候陕汽跟这些银行建立的不仅仅是工作关系,还相互信任,共渡难关,陕汽自始至终也没给银行惹麻烦。

○ 图丨陕汽轩德翼3

这两件事一做完,陕汽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陕汽年产量1.5万辆,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翻番,分别达到3万辆和6万辆,我说的是大数,2006年陕汽产量超过川汽,2007年是川汽的2倍。

谢幕

○ 图丨陕汽德龙X5000

2008年5月27日,陕西省国资委研究决定张玉浦不再担任陕汽董事长、董事职务。从张玉浦担任厂长开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18年间,陕汽这个当时国家投资不足亿元、陷于严重危机的汽车三线企业,一跃发展成产值超百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张玉浦为陕汽打下的牢固的根基,并没有随着张玉浦的退休而出现偏差,这点在后来陕汽的发展中也得以体现。

完美的谢幕过后,曾经被各大媒体相互吹捧的张玉浦却没能保持住优秀的企业家形象。

○ 图丨陕汽德龙X6000

家哥了解到,2013年,张玉浦被卷入一起普通的诉讼纠纷。随着各种调查,记者爆出在张玉浦尚在任时的2006年,张玉浦的儿子儿媳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华奥德,一家以销售陕西重型汽车整车及配件的公司。作为陕重汽的一级经销商,北京华奥德还与陕汽下属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身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张玉浦在这件事上,可差点是晚节不保啊。想了解详细事件的卡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家哥就不在这细说太多了。

抛开这件事不讲,在张玉浦的带领下,陕汽从濒临破产到500强企业。张玉浦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的建设新基地,这样的魄力,家哥不得不佩服。

张玉浦此前的操作,为方红卫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方红卫也不负众望延续了陕汽的上升之路,将这个老牌重卡企业带到服务型制造的全新道路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