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是真的昏用吗?

如题所述

当一个男人坠入爱河,

而那位女士又不领情时,

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身为天子的周幽王,

坐拥天下无数财富和权力,

却不能使美人一笑,

无疑使他沮丧。

于是他听信谗言,

利用烽火台,

为褒姒举行了一场“篝火晚会”。

当诸侯们一个个带着士兵,

在黑夜中举起火把,

从四面八方赶到骊山脚下,

前来救驾的时候。

幽王和褒姒再也无法憋住笑声,

开心地笑了起来。

诸侯对幽王的信任

也随着倾国一笑

随风逝去

随后不久,四处起义,

西周王朝就此终结

这就是《史记》中著名的,

“烽火戏诸侯”。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

总是想到一则寓言故事,

“狼来了”。

周幽王的行径,

就像那个不成熟的孩子。

通过戏弄别人的信任来获得愉悦,

最终是同样的下场。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是司马迁《史记》中,

“烽火戏诸侯”的原文。

但是周幽王真的如此昏庸吗?

战国时期晋国史书《竹书纪年》中说: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

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

弑王及郑桓公。

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

大致讲解了周幽王亡国前后的一些史实,

不难发现,

这里并没有提及“烽火”二字,

只说了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对比一下两份资料的年代:

《竹书纪年》是更靠近周代的春秋时期的史书,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

而《竹书纪年》中,

并没有汉代司马迁所写的

“烽火戏诸侯”的桥段

《史记》

此外还有一个疑点,

那就是“烽火”本身。

烽火,又称狼烟,

是古代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

长城上的烽火台,

就是这一手段行使的证明。

长城上的烽火台

长城作为御敌的第一道防线,

和烽火台是关联起来的。

如果敌人兵临城下,

城墙上的士兵就会点燃烽火,

传达入侵警报。

烽火台

但是众所周知,

中国最早修建长城是在战国时期。

齐,魏,赵,秦,燕,

都先后修筑过自己的长城。

战国齐国长城示意图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万里长城才第一次出现。

为阻匈奴所建秦长城示意图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就很明确了:

西周时期没有长城!

更别说烽火台了。

历史上,

周幽王的确是一名无能的苛政君王。

沉湎酒色,不理国事,

政局贪婪腐败,重用奸臣,

鱼肉百姓,最终激起民愤,

导致西周灭亡,

这都是无可争议的史实。

周幽王和褒姒

我们不难想象,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

觉得这位昏君的诸多事迹不够“生动”,

于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色加入了一些“细节”,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就这么出现了。

它周幽王和褒姒的形象更加丑恶,

也让这个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司马迁: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周幽王……

不论是司马迁先生编造桥段的行为,

还是他所描写的“烽火戏诸侯”本身,

不外乎是一种谣言。

如同今天的正龙拍虎,塑料紫菜,

棉花肉松,蒲公英抗癌。

可见,谣言的危害自古就有

从古至今,谣言的传播总是非常迅速

似乎比真话更容易为人所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