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里面有姓是的吗?

姓氏

中国姓氏中有来姓。

来姓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

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在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世代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

来姓的字辈排行

济南市西郊大饮马庄来氏一脉,有族谱记载的已有九世。为家族延续,行辈有序,且同莒县族谱保持一致,从第十世起,为顺、继、恒、恩、久、传、诗、圣、美、新、科、育、高、才、子、彦、建、洪、业、春、晖、敬、星、群,

一九九三年五月续定的勤、文、树、振、清、继、金、耀、昌、泽十字取消。望族人切记以上二十四字顺序,为子孙取名,以防伦乱之误。

安徽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来氏字辈:“天立金振永洪文继” ,天字辈之前的不详,继字辈之后的有个立字辈的私塾老先生曾经排过一次:“继启明升大兆”,但是未得到推广与应用,继“继字辈”之后已经有两代人了,取名都没有遵循辈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来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三国志·是仪胡综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开府是云宝。”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是氏来源为二:一为春秋时齐国氏姓大夫之后,三国时氏仪改氏姓为是姓,其后裔世代姓是,原因是氏仪在北海郡“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太守)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更为是,乃遂改焉”(《江苏是氏宗谱·姓氏志》)。   另外,鲜卑族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常州地区的是姓来源,据《江苏是氏宗谱》记载,其远祖即为三国时是仪。至唐代大历年间有是仪裔孙是光,官秘书监少监,配赵氏,生二子怀德、怀衡,子孙居山东。常州是姓奉是光为第一世。唐度宗时有是镳、是钟兄弟。宋代有是彬、是标兄弟居武昌。元末,群雄割据,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占据无锡,朱元璋大将徐达大军围攻无锡并将屠城,时有是讷庵公劝说莫天佑应顺大势,献城降明,免除数十万生命之涂炭。为此,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克昌厥后”和“克迪光前”赐给是讷庵以资奖励。   是讷庵及胞弟是敬庵世居苏州吴江,明初洪武年间,裔孙安一有一子迁居昆山,一子迁居江阴徽墩(今江阴峭歧镇);安二迁居无锡安阳山夏渎(今无锡陆区镇);安三迁居武进大宁乡省岸,即今焦溪省岸村,安三子石崖,由省岸迁居武进焦溪镇;安四迁居武进横山,即今横山桥镇芳茂是家巷村;安五迁居绍兴;安六后裔不详;安七迁居南通州;安八后裔不详;安九迁居淮安府;安十迁居溧阳;安十一、安十二迁居松江府。
  编辑本段近现代发展情况
  600多年来,世居于无锡夏渎及武进省岸、横山、焦溪的是姓子孙坚持合族纂修宗谱,至今已传26世,是姓族人分迁为29支,散居在武进、江阴、无锡、宜兴30多个村庄。主要支派有:无锡陆区镇夏渎支分迁兴岸支、毛村支、河东村支、八士桥支、白水塘支、徐舍支、富巷头支、南漕村支、蒲沟村支;武进省岸支分迁为小二房支、东二房支、店四房支、前四房支、北沙河支;武进焦溪支分迁为横沟上支、汤家坝支、野田里支、沙田村支、三河口支、阙家村(江阴)支、石堰支、邹家桥支、新桥支、慕义庄(江阴)支;武进横山支分迁为黄莲墅支、下殳桥支、李巷支、万庄支、湖父(宜兴)支等。后世子孙散居常州、无锡、苏州、湖北、上海、北京、新疆、台湾以及海外各地,约为8000余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29
有啊!\(^o^)/~

一、姓氏源流
来(Lái 来)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据《路史》载:“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史记·殷本纪赞》等籍所载,来氏源出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
2、出自子性,为大禹的裔孙契之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尚书》和《诗经》等载,大禹之后契为子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到各国,就以国名为姓了,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3、出自莱姓,为商朝莱侯的后代,以祖上爵号为氏。商朝时,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省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姓,称为来氏。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来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有些长,慢慢读吧!~~(我不会缩……)但是内容和你的问题还是符合滴!~~~
第3个回答  2018-11-27

中国姓氏中有姓成的。

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成姓起源有八个说法:成姓来自封地郕,以国名为姓氏;成姓来自容成氏后裔;成姓来自成虎的后代;成姓来自宋成公的后裔;成姓来自郤犨的封地;成姓来自匈奴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氏族人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氏族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氏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

如范阳人(今北京)成景儁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氏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氏人家。

宋、元之际,成氏族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成氏族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

如今,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

1、公

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2、成遵

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3、成无己

中国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成庄)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

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4、成连

春秋时代著名琴师,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们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随成连学琴3年而成为天下妙手。

5、成得臣

字子玉,他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名将,官拜令尹(相当于宰相),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闻其名而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可惜他后来因战败而拔佩剑自刎。成氏族人的另一名武将是成丹,他是汉朝的著名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受封为襄邑王。

第4个回答  2009-09-29
有啊 查汉语词典里“来”,就有说它是一个姓氏

至于来历,我是copy了 “ajxx_040232”的 (我很诚实吧!!O(∩_∩)O~)

一、姓氏源流
来(Lái 来)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据《路史》载:“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史记·殷本纪赞》等籍所载,来氏源出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
2、出自子性,为大禹的裔孙契之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尚书》和《诗经》等载,大禹之后契为子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到各国,就以国名为姓了,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3、出自莱姓,为商朝莱侯的后代,以祖上爵号为氏。商朝时,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省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姓,称为来氏。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来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