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世代划分

如题所述

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跟战斗机一样,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德国坦克在二战时的虎1坦克拥有火力强大的88毫米KwK36L/56战车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王牌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通用载具。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战时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82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51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16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57、75、76、85、88、90、100、105、107、120、122、128、130、150、155、170、180毫米,炮弹初速610~1128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249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强国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歼击车),如SU-76、SU-100、SU-152、III号突击炮、IV号反坦克歼击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费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较轻,侧后装甲防护力一般,生产价格较低,适于大量生产。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有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
轻型、中型、重型坦克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70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30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300毫米,倾角40~68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5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6~7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3~24吨,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中型坦克重25~42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2~7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30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轻型坦克重13~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100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5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50~64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30毫米,炮弹初速742~1128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70~249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 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60毫米,有的达200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250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8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5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最重的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门128毫米火炮、1门7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 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主战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国M551轻型坦克,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