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秧盘怎样除草?

水稻育苗秧盘怎样除草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
稻田杂草防控要立足早期治理、综合防控,根据水稻种植模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
一、非化学控草技术
种子精选。通过对稻种调进、调出检疫,检查稻种中是否夹带稗草等杂草种子,经过筛、风扬、水选等措施,汰除杂草种子,减少杂草的远距离传播与危害。
农业措施。通过深翻平整地、水层管理、肥水壮苗、水旱轮作、轮作换茬等措施,保持有利于水稻良好生长的生态条件,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对杂草的竞争力。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可人工拔除杂草,避免新一代杂草种子侵染田间。
物理措施。水源及茬口条件容许的地方,可采取在灌水口安置尼龙纱网拦截杂草种子,田间灌水10至15厘米捞取水面漂浮的杂草种子,以及清除田埂周围的杂草等措施,努力减小土壤杂草种子库数量,降低农田杂草的发生量。
生物措施。在水稻抽穗前,通过人工放鸭来取食株、行间杂草幼芽等措施,减少杂草的发生基数。
二、化学除草技术
稻田杂草因地域、种植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
机插秧田。在东北稻区灌溉水充足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两封一补”策略,插秧前和插秧后各采用土壤封闭处理1次,插后20天视草情茎叶喷雾处理1次;在灌溉水紧缺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插后土壤封闭处理1次,插后20天茎叶喷雾处理1次。插前3至7天选用恶草酮、丁草胺、丙草胺、莎稗磷、吡嘧磺隆及其混剂土壤封闭处理;插后10至12天(返青后)选用丁草胺、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莎稗磷、丙嗪嘧磺隆、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及其混剂土壤封闭处理;插后20天左右可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恶唑酰草胺、氯氟吡啶酯、二甲四氯、灭草松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在长江流域及其他稻区机插秧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在插前1至2天或插后5至7天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等药剂土壤封闭处理;插后15至20天选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吡嘧磺隆、二甲四氯、灭草松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旱直播稻田。在长江流域稻区,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二杀三补”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丁草胺、恶草酮、二甲戊灵、丙草胺及其混剂土壤封闭处理,播后15至20天选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根据田间残留草情,选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恶唑酰草胺及其复配剂进行补施处理。以旱直播为主的西北稻区,播种时用仲丁灵封闭,在水稻2至3叶期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水直播稻田。在长江流域及华南稻区,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二杀”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及其混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水稻3至4叶期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双草醚、二甲四氯、灭草松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西北稻区,在水稻2至3叶期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上水后结合施肥撒施苯噻酰草胺、丙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及其混剂防除杂草。
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在秧苗返青后,杂草1叶前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丁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丙嗪嘧磺隆、嗪吡嘧磺隆、嘧苯胺磺隆、氟吡磺隆、氟酮磺草胺及其混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或在杂草2至3叶期,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及其混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