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里的”三九””六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一、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的一种民间节气,始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的冬至次日。
二、数九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通过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三、在我国多数地区,二九期间并非最冷,而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到了四九,接近“大寒”节气,因此有“三九四九,冻死母狗”的说法。
四、五九以后,大地开始回春,天气逐渐转暖,故有“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的谚语。
五、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因此有“九九闻雷,响声持久”的说法。
六、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即在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画素梅简或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七、清代出现了“写九”的习俗,通常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从九的第一天开始填写,每天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
八、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天气情况,因此,一幅“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详细的气象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