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金子等于多少两银子?

如题所述

在我国古代,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而黄金是宋太祖四年颁布了《伪黄金律》,黄金才自两汉以来,第一次被官方定为法定货币。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但历来国内银矿开采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而黄金的开采量更小。因此,在我国古代一直是银贵金贱的局面。

古代一两金子等于多少两银子?这个在各个朝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西汉,一两黄金只能换三两白银;在魏晋,一两黄金已能换十两白银;到了北宋,一两黄金可以换十三两白银;而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黄金已经差不多能换三十两白银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古代,黄金的价值是逐步升高的。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黄金的储量比白银少得多,因此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银。二是因为国际上的金银比价一直超过中国,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很多外国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回去,赚取两边的差价,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越来越高。

根据上面所说,金银的比价从西汉的1:3到魏晋的1:10,然后宋朝的1:13,最后清末的1:30左右。那么现在呢?

现在肯定不是这个价了,现在是金贵银贱。

2020年11月12号国内足金回收价格是393元,11月17号的现货黄金价格是39473元/克,国内金店的价格大概是500元/克。这里,我们按回收的价格取个整,按每克黄金400元算应该是可以的,现在的白银价格也就每克5元多一点,按5元算。现在的金银比价也就是1:80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两黄金可以换80两白银。

说到这里,我们下面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来看一看古代的金属货币换算成今天的价值,看看是多少钱?

中国古代的金属货币无非就是金、银、铜三种。古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和我们现在兑换外汇一样,是随行就市,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就算金属作为货币来说会存在溢价,但在理论上来说,出现货币溢价,那也就是通货膨胀了。所以我们抛开通货膨胀这些外界因素,单纯看其本身价值,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看看一两金子,或者一两银子现在到底是多少钱?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而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然各个朝代都略有出入,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而通常每枚铜钱的平均重量是5克左右。

按目前国内金、银、铜的价格,黄金是400元/克,白银是5元/克,黄铜是005元/克。

按古代的一两40克算,换算过来就是:1两黄金约值16000元左右,1两白银约值200元左右,1文铜钱约值025元,而一贯标准的1000铜钱也就是250元左右了。

当然,这只是金属本身的价值,而作为金属货币来说,如果要计算它们在如今的购买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物价都不是一样的。而现在网上也有很多的文章,讨论的就是古代的一两银子放在如今到底有多少购买力。看了一下,大概的区间也就在1000~1500元这个范围内。

明朝一两黄金等于多少白银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大金行用纸币,始于海陵庶人贞元二年,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大钞,另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之所以后来尝试以银为币,皆因纸钞崩溃。

先秦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金”字。然而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铜。例如楚国曾赐“金”给郑国,又怕对方用来制作武器,于是要求郑国盟誓,答应只用这些“金”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是指铜。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铜钱,金银之间的兑换不是固定的,常常会变动。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1600年前金银的比价为1:8,18世纪末达到了1:20,20世纪中期后为1:10。就这点产量,想变成流通货币,不是在搞笑么。所以,黄金白银都是非常非常稀少的东西,仅作为奢侈品存在,当然了,黄金比白银还要稀少,自然也就更有价值。

古代货币换算

历史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规定一两黄金=4两白银,不过明清五百年间,市场上金银比价基本为一两黄金=10两白银,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白银价格才急剧下跌,金银比价从1873年的1:15猛升到1909年的1:40。

黄金到后期越来越值钱,一是因为黄金zhi的开采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银,二是因为国际上的金银比价一直超过中国,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出去,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越来越高。

扩展资料:

每个朝代黄金的储备或购买力不同,古代黄金兑换白银数也各不相同。

从秦汉到隋唐五代,金银比价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动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年间1:14左右,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短时间翻了版一番,达到1:20。

由于古代不但黄金开采少,白银开采也少,不但黄金贵,白银也贵,特别是跟普遍可见的铜钱比起来。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权银。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

古代,清朝为例子,一两黄金能兑换多少银子?

古代货币换算如下:

1000文铜钱为一贯或一吊,一贯为一两白银,10两白银为一两黄金。

这是一般的换算,具体各朝代的换算不同,但差别不大,比如宋朝和明朝后期,铜钱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铜存量不多,况且白银黄金作为正式货币还是从明清开始的。

古代货币指的是相对于现代货币,具有历史性,贵重性的货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的增多,人们逐渐互相依赖,收到别的物品,需要输出自己多余的物品,这是最早作为中间媒介的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相关内容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比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比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比20。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到1500文铜钱。

古代,清朝为例子,通常情况下,一两黄金需要十两银子才能兑换,一两黄金也就是50克的重量,十两银子则是500克的重量,但是还要看银子的具体成色,成色如果低的话,数量就不止十两,有时候可以兑换十二两白银,但是其品质肯定要打折扣的。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三倍,到了唐朝就变成十五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四十倍以上。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为一比六点五二。

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明中期为一比七到八,明末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时为一比十四左右,到19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银元也是十九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满清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

参考资料: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凤凰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