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南平地区历史悠久,其早期可追溯到汉代建安初年(约公元196-205年),当时设置了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四县,隶属于会稽郡。三国时期吴国永安三年(260年),在此设立了建安郡,以建安(今建瓯)为治所。晋元康元年(291年),改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年(约557年),归属闽州,随后又归属丰州。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建安郡被废除,改设为县,隶属于泉州(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年),再次归属建安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建立了建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恢复了建安郡的设置,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为建州,隶属于江南东道。五代时期,闽龙启二年(934年),建州归属闽地;天德三年(945年),建州改名为永安军,不久后又改为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增设剑州,州治设在剑(今南平)。


宋朝时,开宝八年(975年)忠义军改称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剑州改为南剑州,接着在同年置邵武军,治所设在邵武。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建宁军升格为建宁府,归福建路管辖。元代,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如邵武军变为邵武路,建宁府改称建宁路,南剑州则改名为南剑路,最后在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于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明代时期,南平地区设有建宁、延平、邵武三个府。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直至清末,延建邵道设立在南平,统辖多个县份。


1913年至1949年间,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动,如废除府制、设立专区,以及行政区划的合并与拆分。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南平各县逐渐解放,并归属专区管辖。1956年,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增设了南平市,撤销了部分县,辖县数量也随之变化。1983年至1994年间,南平地区经历了撤县设市、行政区划迁移以及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最终在1994年撤销地区级建制,设立南平市,延平区成为南平市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12′—119°12′,北纬26°14′-28°02′之案间,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是福建通往全国的主要门户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