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及习惯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错误比比皆是,当你让学生再把题目要求读一遍,他们就马上反应过来,只三两下就解答完毕。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作业的能力,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才能提高练习的质量和速度。因此,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我平时是这样做的:(一)动口读题。在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可在订正时,教师只是再读了一遍题目,大部分学生就能解答了。经过对学生的平时的观察,得出“病症”在于学生答题前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由于一年级不识字和识字量少的缘故,平时在做题时经常是老师和家长读题。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在做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读题,有些孩子一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什么题都不会做。因为我们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家长、老师的一次次帮助中得不到培养,审题习惯在一次次帮助中被淡化、被误导。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的不会读题或是很少去读题了。他们在做题时,只是凭借平时做过的题目形式去解题的,错误率当然高。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例如:要求计算出得数,把错误的得数划去。8+9=(17,18),5+8=(13,14)这道题本身很容易,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都是选出正确的得数画“√”。而这道题要求把错误的得数划去。有些孩子只看了一半题,有的甚至连题目要求都没看就在正确的得数画“√”了。虽然学生计算出了正确的得数,但是由于没达到题目要求。也是错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感到了动口读题的重要。在做一道题之前首先要读题,培养学生正确读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一年级孩子的读题主要是要让学生能看懂题目的意思,知道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学习过拼音以后,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字,读题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读一读(个别不认识的字可注音)。我们不怕孩子读得不好或是读得慢。第一次读题就是简单的识字,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不读错句,不添字漏字。第二次读题再让孩子找出自己读得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甚至可以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仔细认真推敲,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题意,提高审题能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高”、“矮”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如“和8相邻的两个数是()和()”要求圈出“相邻”;“把下列各数从大到小排列”则要求圈出“从大到小”等。这些都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动眼观察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在解决问题的这部分知识中都是以图文呈现的。有些学生不能把图和文字联系起来。在教学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文题的方法。有图有文字呈现的题目,让学生先看图再读文字。但有的学生不会看图只看文字,不去到图里找有关信息,拿到题目不知道如何去做,对题目一知半解,无法下手解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读有图有文的题目。告诉学生,首先要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再去读文字,接着再来分析知道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的读图,说出图意,帮助他们理解题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就能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读图文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在解决这部问题就轻松多了。(三)动脑思考有些题,题目要求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先要认真思考找出图中的规律再写答案。在一年级中算是比较简单也很普遍的题,但就是这种简单的题学生还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出错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根据题目认真思考这道题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仔细推敲和耐心思考的重要性。简单题都需要学生仔细推敲和耐心思考。难题就更不用说了。一年级,孩子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难以得出的信息,我们也适当的引导。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就慢慢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审题的习惯了。总之,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持之以恒,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教师需要明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坚持做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