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有哪些值得借鉴

如题所述

1、注重传统的讲学与自学相结合。讲学必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山长(院长),这点在明清之际尤为明显,山长多为进士及以上的身份,还有好几个是翰林。讲课并不频繁,初一、十五为大讲,其余不定期有小讲,讲课时学生可以提问、可以质疑;平日自己要靠自学,御书楼的书可以借出参阅。
2、选取全省最顶尖的学生。学政(全省最高教育官员)到各个府巡考,选拔最顶级的学生调入岳麓书院。最优秀的老师和最优秀的学生的结合,必然造就湘才多出于此的情况。但是也并不是像摊大饼似地,大面积的选人,在读一般学生30-40人,最多不超过120人,你可以算算概率了。
3、免除学生后顾之忧,膏火钱。学生的数量一方面受到山长的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是受到膏火钱的影响。(膏火即学生的学费)膏火有当地官绅捐赠,多数购买了土地,然后由地租转化为膏火和山长等职的薪水。而且学生的膏火钱很丰厚,足够养活一家人了,免除了学生经济压力,可以专心向学。
4、山长由地方政府邀请,中央任命。这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古今的核心区别——即权不干涉教。山长在古代地位极高,地方官员都毕恭毕敬,书院如何发展,都由山长决定。所以,古代教育会出现百花争艳的情形,尤其岳麓书院,会出现各种人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民国初年大家辈出的原因。北大、清华、南开、厦大、北洋各具特色,人才辈出,因为民国政府也非常尊重高校校长,任由其发展,且这代人是真正学贯中西的人。
总结当今教育的出路:
1、政府不干涉,给教育松绑。各种评比让他们见鬼去吧,那是浮云,给教育松绑才是给人才松绑。不然这种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人千篇一律,是工具不是人才。
2、减少师生的功利心。这点大家懂得。至于如何做,本人有些愚见。一是国家担负起教育的费用,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二是平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哪个挣钱投哪个,哪个不挣钱不投。这是透支中国的教育,杀鸡取卵。三是严格教育制度,教师兼职,开除;学生作弊开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2
一、传播时代思想, 引领社会潮流
二、学术争论自由, 教学方法灵活
三、圣贤重视, 凝聚人文精神
四、面向社会, 教育走进平民
(一)教育对象平民化
(二)儒学诠释平民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