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题所述

写作思路:使用简单的写作风格,读者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文本来阅读,而不是在复杂的表达中沉思。例如,你可以用“帮助”而不是“促进”或“使用”而不是“利用”。把复杂的单词留给教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人交谈,而不用让读者花很多时间去阅读。

正文:

大学生们不要坐谈道德,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道德哲学和处世之学。《左传》中最早提出“知”“行”的辩证关系,《左传·昭公十年》中有言:“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道理算不上难事,难在实行。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知”是指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而“行”是指人们对于道德的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

那么,就此而言,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要人们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紧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认识到道德的真谛,而且要忠实地履行、践行道德的要求。

王阳明的知行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知与行是不可分的,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意思就是如果有道德认知而没有促使自己去进行道德实践,那么,这也就不是道德认知了。

另一方面是知是行的基础,知决定行,正如他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前提,但道德实践反过来也促进了道德的认知,知与行互为手段,也互为目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深刻揭示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也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涵一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促进理论的更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于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层面的理论特质,因此,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尤其是公益精神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 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坐谈道德,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把功夫用在实践和日常执行中。

当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还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在“知”的方面,国内高校少有开设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对于公益精神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大学生公益宣传活动的广度和维度还不够,受众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在“行”的方面,国内慈善、公益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还存在不够深入、缺乏吸引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亟待我们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1

1、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 

2、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

3、必须既要学习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4、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然要求。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要有思想,没思想就容易随大流,没有进步的源泉;二是要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永远是生活的弱者;三是要有决策力,知晓是非并学会判断选出行动的方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06
自制力,要很强的自制力,还有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做到最好
第4个回答  2019-12-23
一、想道德模范学习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引领社会风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