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 无极 的 影评

要交论文了 实在是找不到好的了 帮帮忙

  所谓“英雄”一般来说就是“做了一番伟业,说了一番伟词”的人。大将军光明一出场,很快便取得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他领导三千部下,打败了两万蛮人敌军,他的士兵将他抬到空中高呼“万岁”。他自称:“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救不了的人。”

  但是此英雄不是彼英雄。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英雄,比如他们除了有过人的意志和本领,还拥有高尚的美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件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这类英雄远到荷马笔下的那些人物,近到电影《指环王》中阻止灾难发生的弗拉多、以及一心要打败伏地魔的哈利·波特,都是站在“正义”一边,哪怕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不完全的正义。

  当然我们也把这样一种人称为“英雄”。他们之所以高居于众人之上,是因为他们超越于善恶之上: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代价,不管其手段是否光明磊落或者结果死了多少人。他们对于权力与胜利的关心远远高出于任何正义。《无极》中的大将军光明属于此类。他与蛮人的这场战争为了什么?为什么将对方称作“蛮人”?这样称呼明摆着有歧视异族的嫌疑,在今天全球文明的背景之下,让人觉得非常陈旧古怪。这一点对比《指环王》中的四个霍比特人,马上便能说明问题。

  而当他买下133个奴隶当作开路的诱饵,以及后来命令自己的弓箭手将幸存者全部射杀时,他一分钟都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命。而今天坐在电影院的观众看到此,必须调整自己已经形成的某些眼光,必须把这个残暴的事实(以及奴隶只能在地上爬这个丑陋的事实)放一放,就当没有看见一样咽下去,否则若被它绊住,下面的电影就没法看了。

  陈凯歌本人对此有一个解释,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说:“年轻人看电影不会关心什么朝代,什么善恶”。

  也许是因为“不关心朝代”的原因,这里同时所犯的一个知识上的错误是:讨价还价的金钱买卖只是在平等的人之间进行,而那位拿了1330元钱的奴隶总管,即使他愿意去送死,他也不可能将自己连同其他奴隶一起卖给他人。导演难道连这样的常识都不具备?抑或是今天的“年轻人”在广泛从事市场经济的同时,都在做一桩将自己卖掉的生意?可怜的观众在这样的错误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专与观众作对的叙事形态

  这部影片中类似的困惑比比皆是,几乎每走一步,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所遇到的障碍可能更多地来自影片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达到了违反常规叙事的顶峰。

  影片的开头陈红扮演的“满神”向张柏芝扮演的倾城交代她的命运:她将获得一切,但是得不到真爱。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是一个起因,那么最终结局如何?

  倾城是否以及如何反抗加在她身上的这种命运?

  而如果这是一个结局,那么起因是什么?倾城因为什么而遭到如此恶毒的诅咒?

  影片无视观众对此产生的好奇,它的做法正好相反:始终停留在这个诅咒本身,没有使得剧情因此而往前推进一步,最后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这种诅咒如何得到了全面落实。

  满神第二次与人间沟通,是与大将军光明打赌:穿鲜花盔甲的人将要杀掉王。从叙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则来看,那么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如何让对方输掉的角逐,并且这种角逐可能成为贯穿影片直至结尾的动力。但是影片再次放弃了这个可能成为叙事动因的关键元素,不出几分钟,穿上鲜花盔甲的奴隶昆仑已经杀死了王,对此,大将军光明连丝毫愤怒也没有。而愤怒实际上也是可以将故事进行到底的另一个动因。我们知道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便是开始于著名的“阿喀琉斯的愤怒”。

  一方面是已经出现的线头散落一地,不做继续的发展而就此中断,另一方面是该交代的不交代,或者该用镜头交代的却通过人物的嘴巴说了出来。

  比如令大将军光明飞身前往的那个“王”是谁?同时出现的北公爵无欢是谁?

  他为什么突然要围困王城、而此前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在这之前都需要有所铺垫,否则观众会觉得非常突兀,注意力不能跟着集中起来。而如果他们此前没有在镜头上见过王和北公爵无欢,为什么要他们要关心乃至念念不忘大将军光明“千里勤王的结果”?

  导演把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倾城二十年之后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一上来就说要宽衣解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她与王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她要让兵临城下的大军将武器对着王?虽然前面说了,这个女人将不会得到真爱,但这并不能得出她必然是一个荒淫无耻之徒。如果她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大将军还要爱她,想得到她的爱?昆仑这样有着一双纯洁眼睛的人也要把目光投向她?

  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女人构成了这部影片叙事的中心,把不同的人们聚拢了前来。如果顺着这条线下去也未尝不可,“为了一个女人”并不是无欢一再以鄙夷的口吻提到的如何不值,十年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希腊老将们再次见到海伦时,仍然啧啧地叹道:“为了这样一个女人是值得的”。而光明对于倾城的态度基本上是:通过她来挽救自己,通过她表明自己仍然有爱的能力。

  这部影片中的倾城真正的命运在于:她是实现别人另一种兴趣的工具或途径。因此,在一种情况需要时,她会说:“在王要杀我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想好了,我不会跟任何人好”(这表明是否她对于王的失望?)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她会说,“当你杀王的那一刻,我就爱上了你”,两个如此互相矛盾的诉求,完全忘记了观众是有记忆力的。同样前后断裂、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跳下悬崖的昆仑,如何毫发未伤地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这个非凡经历(积分)如何带到后面的叙事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由片断镜头组成的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蕴藏和表达含义,全靠观众的记忆。

  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会自觉地将前面所得到的信息,与后面所得到的信息加以联系、对比,然后得出自己的理解。而《无极》这部影片,在叙事的前后贯穿上显得如此任意专断,不断改变方向,必要的环节脱落,人物欲望和行动模糊或犹疑不定,使得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大吃苦头,始终处于困惑不解状态之中。而当观众“跟不上”影片的变化纷乱的节奏时,不一定是观众的想象力出了问题,更有可能的是导演本人没有提供足够解决难题的想象力,而以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将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供一个有目标的并因此而简洁有力的叙事系统。这个叙事系统最后要完成什么?它将抵达哪里?影片的回答始终是犹疑和迷乱的。

  我们如果要找出一件贯穿始终的事件的话,那么就是杀王这一件,但是它早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完成,满神的预言已经实现,这之后并没有什么其他有力的动机替补进来。影片也不得不转移方向,讲了一个雪国的故事,扯出鬼狼这个人物,他所说的那番关于罪责之类的话离奇古怪,与影片的上下左右没有任何关联,像是从深渊中冒出来的,需要一种特殊的心领神会才能掌握。

  影片最后引进的新成分则是那个元老大会,那很像一个“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氛围中,这群人聚集一堂,把他们之间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当鬼脸无比伤感地趴在昆仑背上足有好几秒钟的当儿,电影院里坐在我身边那位年轻文静的姑娘突然爆发出不顾一切的、放肆的大笑。

  这样一种叙事形态,中性地来说,更加接近爱森斯坦的《十月》、《罢工》,或者同样拍摄于上个世纪早些时候的《卡里加里博士》、《一条安达卢的狗》之类。也就是说,这部影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部先锋实验电影,它是任何别的什么,但决不是商业片。

  但是作为先锋实验电影,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模仿。牦牛奔跑令人想起《狮子王》,光明在森林里迷路令人想起黑泽明的李尔王(《蜘蛛巢城》),而满神与他打赌的内容,令人想起歌德笔下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的那个著名的“真美啊,请停一停”以及“在你倒地的那一刻”如何如何。

  有有活力的成分,也有思想垃圾

  挖掘一部“先锋实验电影”的内容有些危险。但这部影片不能不谈。既然在观看时吃了那么多的苦头,翻山越岭走了那么多的路,经过无数次调整的眼光终于坚持到最后,总得有所斩获吧。

  第一、陈凯歌仍然有他的宏观考虑。他在试图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历史负担以及眼下状况。说得最客气一些,眼下的情况可以说是“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不管这个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但那至少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雄心壮志,类似英雄对于胜利的追求;但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退位,“欲望”登场。

  因此,大将军光明不得不把他的眼光放到无欢说的“一个女人”身上。

  包括无欢这样的人,同样也是从历史中走过来、具有“历史深度”并背负着历史负担的人,他一旦被欺骗过、被践踏过就永远是个小人,从今往后,充塞于他心灵中的只有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东西。这个看法应该说部分也是可取的。只是交代得过于简单,过于隐喻,一块小饼就把一个人彻底击垮了?而鬼狼为自己过去的辩护词是“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我只是想活下去”,他与历史告别的方式则是念叨着“只是对不起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第二、在这样一个“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如何安放?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以及心灵的位置?无欢这样声称“天下的东西,你想拿都能拿得到,只要你够坏”的人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而从光明身上得出来的、与他的名字一样饱满的结论是:“即使是骗你也是爱你;即使是残缺的爱也是爱”;正是因为这样伤痕累累的爱,光明这个人得到了拯救。

  昆仑则从一个被剥夺自身欲望的奴隶,变成了有所渴念的人,他这个曾经的被剥夺者,从事得救的事业相对容易一些;而鬼狼这样身上留着叛徒烙印、始终只能露出半个脸的人,最好的途径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样来看陈凯歌,你会发现他的确很善良,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很管用,对于人性的认识过于幼稚了一些。至于倾城,前面说过,在这部影片中她是个没有实体性的女人,放下不表。

  这些内容属于这部影片中那些有活力的思想成分。这部影片中还有许多像是遗址一样,令人想起从前时代的思想成分和表述方式。比如这样一些概念:主人与奴隶、赢与输、得到与得不到、狠人与更狠的人……什么“鲜花与盔甲”之类,在丧失了主体叙事之后,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叙事策略的作用,由它们造成了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性格特点,但应该说这是一批真正应该火化的垃圾。

  这部影片的视觉形象是比较粗鄙的。其中对于高山大川的那些激情描绘,从一个中心散发开去的构图(不止一次),没有面孔的整齐一律的军队,木偶似的面无表情并服装统一的元老们,包括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闲杂人员,没有出现一个日常或市井生活的场景,不存在一个噪音和杂音,再次令人想起苏珊·桑塔格笔下对于瑞芬斯坦的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02
者简介:崔卫平 江苏盐城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并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

“不会关心什么朝代,什么善恶”

影片《无极》拥有一个神话英雄叙事的框架。

所谓“英雄”一般来说就是“做了一番伟业,说了一番伟词”的人。大将军光明一出场,很快便取得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他领导三千部下,打败了两万蛮人敌军,他的士兵将他抬到空中高呼“万岁”。他自称:“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救不了的人。”

但是此英雄不是彼英雄。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英雄,比如他们除了有过人的意志和本领,还拥有高尚的美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件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这类英雄远到荷马笔下的那些人物,近到电影《指环王》中阻止灾难发生的弗拉多、以及一心要打败伏地魔的哈利·波特,都是站在“正义”一边,哪怕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不完全的正义。

当然我们也把这样一种人称为“英雄”。他们之所以高居于众人之上,是因为他们超越于善恶之上: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代价,不管其手段是否光明磊落或者结果死了多少人。他们对于权力与胜利的关心远远高出于任何正义。《无极》中的大将军光明属于此类。他与蛮人的这场战争为了什么?为什么将对方称作“蛮人”?这样称呼明摆着有歧视异族的嫌疑,在今天全球文明的背景之下,让人觉得非常陈旧古怪。这一点对比《指环王》中的四个霍比特人,马上便能说明问题。

而当他买下133个奴隶当作开路的诱饵,以及后来命令自己的弓箭手将幸存者全部射杀时,他一分钟都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命。而今天坐在电影院的观众看到此,必须调整自己已经形成的某些眼光,必须把这个残暴的事实(以及奴隶只能在地上爬这个丑陋的事实)放一放,就当没有看见一样咽下去,否则若被它绊住,下面的电影就没法看了。

陈凯歌本人对此有一个解释,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说:“年轻人看电影不会关心什么朝代,什么善恶”。

也许是因为“不关心朝代”的原因,这里同时所犯的一个知识上的错误是:讨价还价的金钱买卖只是在平等的人之间进行,而那位拿了1330元钱的奴隶总管,即使他愿意去送死,他也不可能将自己连同其他奴隶一起卖给他人。导演难道连这样的常识都不具备?抑或是今天的“年轻人”在广泛从事市场经济的同时,都在做一桩将自己卖掉的生意?可怜的观众在这样的错误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专与观众作对的叙事形态

这部影片中类似的困惑比比皆是,几乎每走一步,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所遇到的障碍可能更多地来自影片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达到了违反常规叙事的顶峰。

影片的开头陈红扮演的“满神”向张柏芝扮演的倾城交代她的命运:她将获得一切,但是得不到真爱。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是一个起因,那么最终结局如何?

倾城是否以及如何反抗加在她身上的这种命运?

而如果这是一个结局,那么起因是什么?倾城因为什么而遭到如此恶毒的诅咒?

影片无视观众对此产生的好奇,它的做法正好相反:始终停留在这个诅咒本身,没有使得剧情因此而往前推进一步,最后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这种诅咒如何得到了全面落实。

满神第二次与人间沟通,是与大将军光明打赌:穿鲜花盔甲的人将要杀掉王。从叙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则来看,那么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如何让对方输掉的角逐,并且这种角逐可能成为贯穿影片直至结尾的动力。但是影片再次放弃了这个可能成为叙事动因的关键元素,不出几分钟,穿上鲜花盔甲的奴隶昆仑已经杀死了王,对此,大将军光明连丝毫愤怒也没有。而愤怒实际上也是可以将故事进行到底的另一个动因。我们知道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便是开始于著名的“阿喀琉斯的愤怒”。

一方面是已经出现的线头散落一地,不做继续的发展而就此中断,另一方面是该交代的不交代,或者该用镜头交代的却通过人物的嘴巴说了出来。

比如令大将军光明飞身前往的那个“王”是谁?同时出现的北公爵无欢是谁?

他为什么突然要围困王城、而此前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在这之前都需要有所铺垫,否则观众会觉得非常突兀,注意力不能跟着集中起来。而如果他们此前没有在镜头上见过王和北公爵无欢,为什么要他们要关心乃至念念不忘大将军光明“千里勤王的结果”?

导演把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倾城二十年之后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一上来就说要宽衣解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她与王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她要让兵临城下的大军将武器对着王?虽然前面说了,这个女人将不会得到真爱,但这并不能得出她必然是一个荒淫无耻之徒。如果她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大将军还要爱她,想得到她的爱?昆仑这样有着一双纯洁眼睛的人也要把目光投向她?

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女人构成了这部影片叙事的中心,把不同的人们聚拢了前来。如果顺着这条线下去也未尝不可,“为了一个女人”并不是无欢一再以鄙夷的口吻提到的如何不值,十年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希腊老将们再次见到海伦时,仍然啧啧地叹道:“为了这样一个女人是值得的”。而光明对于倾城的态度基本上是:通过她来挽救自己,通过她表明自己仍然有爱的能力。

这部影片中的倾城真正的命运在于:她是实现别人另一种兴趣的工具或途径。因此,在一种情况需要时,她会说:“在王要杀我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想好了,我不会跟任何人好”(这表明是否她对于王的失望?)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她会说,“当你杀王的那一刻,我就爱上了你”,两个如此互相矛盾的诉求,完全忘记了观众是有记忆力的。同样前后断裂、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跳下悬崖的昆仑,如何毫发未伤地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这个非凡经历(积分)如何带到后面的叙事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由片断镜头组成的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蕴藏和表达含义,全靠观众的记忆。

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会自觉地将前面所得到的信息,与后面所得到的信息加以联系、对比,然后得出自己的理解。而《无极》这部影片,在叙事的前后贯穿上显得如此任意专断,不断改变方向,必要的环节脱落,人物欲望和行动模糊或犹疑不定,使得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大吃苦头,始终处于困惑不解状态之中。而当观众“跟不上”影片的变化纷乱的节奏时,不一定是观众的想象力出了问题,更有可能的是导演本人没有提供足够解决难题的想象力,而以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将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供一个有目标的并因此而简洁有力的叙事系统。这个叙事系统最后要完成什么?它将抵达哪里?影片的回答始终是犹疑和迷乱的。

我们如果要找出一件贯穿始终的事件的话,那么就是杀王这一件,但是它早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完成,满神的预言已经实现,这之后并没有什么其他有力的动机替补进来。影片也不得不转移方向,讲了一个雪国的故事,扯出鬼狼这个人物,他所说的那番关于罪责之类的话离奇古怪,与影片的上下左右没有任何关联,像是从深渊中冒出来的,需要一种特殊的心领神会才能掌握。

影片最后引进的新成分则是那个元老大会,那很像一个“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氛围中,这群人聚集一堂,把他们之间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当鬼脸无比伤感地趴在昆仑背上足有好几秒钟的当儿,电影院里坐在我身边那位年轻文静的姑娘突然爆发出不顾一切的、放肆的大笑。

这样一种叙事形态,中性地来说,更加接近爱森斯坦的《十月》、《罢工》,或者同样拍摄于上个世纪早些时候的《卡里加里博士》、《一条安达卢的狗》之类。也就是说,这部影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部先锋实验电影,它是任何别的什么,但决不是商业片。

但是作为先锋实验电影,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模仿。牦牛奔跑令人想起《狮子王》,光明在森林里迷路令人想起黑泽明的李尔王(《蜘蛛巢城》),而满神与他打赌的内容,令人想起歌德笔下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的那个著名的“真美啊,请停一停”以及“在你倒地的那一刻”如何如何。

有有活力的成分,也有思想垃圾

挖掘一部“先锋实验电影”的内容有些危险。但这部影片不能不谈。既然在观看时吃了那么多的苦头,翻山越岭走了那么多的路,经过无数次调整的眼光终于坚持到最后,总得有所斩获吧。

第一、陈凯歌仍然有他的宏观考虑。他在试图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历史负担以及眼下状况。说得最客气一些,眼下的情况可以说是“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不管这个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但那至少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雄心壮志,类似英雄对于胜利的追求;但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退位,“欲望”登场。

因此,大将军光明不得不把他的眼光放到无欢说的“一个女人”身上。

包括无欢这样的人,同样也是从历史中走过来、具有“历史深度”并背负着历史负担的人,他一旦被欺骗过、被践踏过就永远是个小人,从今往后,充塞于他心灵中的只有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东西。这个看法应该说部分也是可取的。只是交代得过于简单,过于隐喻,一块小饼就把一个人彻底击垮了?而鬼狼为自己过去的辩护词是“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我只是想活下去”,他与历史告别的方式则是念叨着“只是对不起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第二、在这样一个“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如何安放?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以及心灵的位置?无欢这样声称“天下的东西,你想拿都能拿得到,只要你够坏”的人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而从光明身上得出来的、与他的名字一样饱满的结论是:“即使是骗你也是爱你;即使是残缺的爱也是爱”;正是因为这样伤痕累累的爱,光明这个人得到了拯救。

昆仑则从一个被剥夺自身欲望的奴隶,变成了有所渴念的人,他这个曾经的被剥夺者,从事得救的事业相对容易一些;而鬼狼这样身上留着叛徒烙印、始终只能露出半个脸的人,最好的途径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样来看陈凯歌,你会发现他的确很善良,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很管用,对于人性的认识过于幼稚了一些。至于倾城,前面说过,在这部影片中她是个没有实体性的女人,放下不表。

这些内容属于这部影片中那些有活力的思想成分。这部影片中还有许多像是遗址一样,令人想起从前时代的思想成分和表述方式。比如这样一些概念:主人与奴隶、赢与输、得到与得不到、狠人与更狠的人……什么“鲜花与盔甲”之类,在丧失了主体叙事之后,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叙事策略的作用,由它们造成了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性格特点,但应该说这是一批真正应该火化的垃圾。

这部影片的视觉形象是比较粗鄙的。其中对于高山大川的那些激情描绘,从一个中心散发开去的构图(不止一次),没有面孔的整齐一律的军队,木偶似的面无表情并服装统一的元老们,包括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闲杂人员,没有出现一个日常或市井生活的场景,不存在一个噪音和杂音,再次令人想起苏珊·桑塔格笔下对于瑞芬斯坦的分析。崔卫平(学者)
第2个回答  2008-01-02
看完《无极》很多观众都觉得累,而不是被跌宕起伏的诸多命运安排所深深感动,我一开始觉得是因为人物众多、故事编的太绕了的缘故,想了很久却又觉得其实情节设置的挺密集挺紧张的,几大主角交相呼应错落有致,华而不实的台词跟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也基本贴合……琢磨到最后,终于明白是弥漫的特效与强势的美术把所有段落都营造的太饱和了,以至于喧宾夺主、过犹不及。

再往深了想,错的也不是特效与美术的多,而是太生硬,太不到位,跟整体的融合度只能说是在及格线上下。

特效方面,一开场的“光明大军大战蛮人牦牛阵”的确宏大逼人,但实在是太假了,牦牛队一看就是贴上去的,走线与动作也呆滞不堪。昆仑在其间施展“飞毛腿”绝技,跟《功夫》里周星驰和包租婆公路赛跑的搞法如出一辙,但用在不是搞笑片而是“魔幻史诗”的《无极》里就显得很滑稽了,这两部电影的特效都是先涛数码搞的,用同样的技术表现不同质感的“飞奔”,只能说是因陋就简、不思进取。

下一场重头戏是“昆仑王城救倾城”,昆仑三蹦两蹦就翻山越海了,跟绿巨人似的,却失之流畅,于是又显得很滑稽。电脑CG出的“魔幻王城”更是非常傻愣,从大全景看去,就跟N年前的电脑游戏中的三维场景似的,方方正正、一片土黄。

美术方面,大师级的正子宫也与叶锦添设计的人物造型都很夸张很抢眼,比如光明的“鲜花盔甲”,比如鬼郎的“乌鸦袍”,比如倾城的“千羽衣”,比如无欢的“亮银盔”,但落实到银幕上,总给人刻意而为之感,修饰太多,既不够古典也够不现代,甚至有些怯和愣,穿在身上肯定巨难受,只剩下了符号化的“戏装”功能。

在整体美术风格和场景设计上,《无极》绚烂的有些不知道该往哪儿靠了,每个场景都极尽渲染之能事,有点儿不分场次不知轻重,而且电脑调色的效果太偏了太跳了,对影像经验丰富的人而言,就显得愣了过了。美术与特效的结合也不是那么地流畅融洽,人为搭造与修缮的痕迹很明显。

所以特效与影像成了《无极》最抢眼也最难受的东西,之前有媒体称陈凯歌要把《无极》做成中国版的《指环王》,现在看来,特效在量上跟《指环王》确实有一拼,但质上可就没法儿比了;美术方面,《无极》只勉强照顾到了重点对象,细枝末节的道具和群众演员的行头就显得粗劣不堪了,这跟《指环王》里细微到一只箭一具头盔的浩大工程没法儿比。

回头看来,陈凯歌选定了一个魔幻的题材,便决定了他要把特效进行到底,但这不是我们的技术与金钱所能完美实现的,可这么大的项目,一旦上马,便无法回头,只好硬着头皮强努了,但强扭的瓜不甜,勉强的结果总是顾此失彼欲盖弥彰,吃力不讨好。

2、平庸的表演为电影减分

如果特效、影像与表演能尽善尽美的话,《无极》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形式感极强的多幕话剧般的个性大片,刨除所谓的东方与武侠,《无极》其实套的是希腊神话乃至莎士比亚戏剧的内核,陈凯歌妄图征服中外的勃勃野心可见一斑。可惜的是,用以烘托的特效与舞美没跟上,演员也演不出他想要的悲剧气质。

张东健扮演的昆仑是唯一表现比较好的,把角色的单纯、清澈演绎得甚为到位,关键是这个角色不用别着劲儿故作姿态、神经兮兮。刘烨也还靠谱,他扮演的魅影般的鬼郎是最酷最黑暗的(可惜脸上的妆太浓太假了),但最大的问题出在念白语调上,刘烨的北方口音与一贯不紧不慢的腔调太“本人”也太不古典了,他不管在什么表演里都是这种调调;到了光明就出问题了,真田光之把他塑造的浮夸有余、刚猛不足,完全没有沉下去,令人生厌;扮演大反派无欢的谢霆锋就更是嫩的没法说了,他像在王晶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中的花无缺一样摆着同样的傻酷造型,不同的就是为了突出无欢的心理扭曲而发出怪异的笑声、念出怪异的声调,很多念白甚至比两个“外国人”张东健和真田还要古怪,实在别扭。

中心人物倾城完全失败,张柏芝把她演的活像一位“出来混的”,一颦一笑一眼一眉全都挑在脸上,实在是对不起“倾城”这么响亮又有气质的名号。她一出场那场戏尤其惨不忍睹,本是为凸现倾城的倾国倾城迷倒众生的,却怎么看怎么沧桑艳俗,造型也难看至极,真不明白那么多英雄好汉为啥都要抢她。

陈红扮演的满神其实也很重要,她代表着整部电影的气质,沉郁的、疯狂的、宿命的,但结果这个角色只起到了“飘来飘去”的串场作用,反复用对白强调影片主题,什么“无极的世界是怎样怎样的”,生怕大家忘了她是神不是人。

剩下两个配角:程前扮演的“王”与余小伟扮演的“也力”,简直是搞笑到了极点,真不知道陈凯歌是怎么调教演员的。

我看完后反复斟酌不敢下笔,生怕错怪了这么费神费力的大戏,最后不得不叹息:特效落后咱就认了,可演员为什么也这么不靠谱呢?要是演员到位的话,这电影所能绽放出的光彩,肯定要比现在夺目数倍。

3、综合评定——不可不看,看完感叹

综述《无极》,可以看得出两个多亿人民币是怎么烧掉的,陈凯歌的尽心尽力值得钦佩,他想表达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正是这个时代所急缺的,所以《无极》不可不看,看了也不至于令人哭笑不得。但总体而言,它是失控的,情节上分不出轻重缓急,表演上过于浮夸表象,某些段落与对白甚至跟高晓松的“后现代电影”《我心飞翔》一般不靠谱,特效与美术的滥觞更极大地妨碍了影片的连贯性与主题立意。

说到主题,看完《无极》,观众也不明白“无极”到底确指什么,满神在里面不停强调“无极的世界”,说白了还不是尘世的爱恨情仇,升华上去也无外乎自由、命运、真爱等母题,所以这个一直未被导演解释明白的看似玄之又玄的片名有故弄玄虚之嫌。

另一方面,爱讲道理的陈凯歌太想在影片里说事儿了,所以故事冗长、人物纠结、台词刻意、场景外化,生怕观众觉得不深刻,但娱乐大片要是可着劲儿玩深沉的话就没法儿不把观众给看累了,观众要是累了,便没心思再去体会什么道理与意义了,换句话说,《无极》是一部做加法的电影,没弄明白什么叫做“举重若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