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的好好的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

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原文选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释义: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

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1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意思为:逝去的人自不用再管生前身后事,所有往事与爱恨情仇都随着人死而消散。但是活着的人却要承担所有的一切,承受失去至亲至爱之人的痛苦,又该如何排解这忧愁与思念呢?

出自《与所亲杨丈》,作者:清代-王韬

原文为:

风雨潇潇,扬帆远去。与君别后,益复无聊。高堂年老,发垂垂白矣;翦焉孩稚,呱呱以泣。睹斯景者,能弗惨伤?独居异地,顾影自怜,谁可告语?谁为慰藉?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九原如可作也,何惜以生花笔易之耶!才人薄命,烈士多穷,焉用文词自取戾乎!行将披发入山,长与世绝,

采药茹果,以终其身;不然,诙谐诡俶,驰骋于花酒天国中,效东方曼倩其人;否则枕经葄史,肆志书城,虽贫若长卿,寒若莱芜,泊如也。夫文能伤命,情易生愁。岸枫著红,蓠菊斗紫,一尊独酒,持奠细君,短榻香销,闲窗尘网,刻骨相思,岂有了境?返魂乏术,永无见期。

译文:

风雨飘摇,扬起船帆向远方行驶。自从和妻子死别后,我现在对生活已了无意趣。父母已经年老,头发花白。失去母亲的孩子还在哭泣。看到这番景象,怎么能不感伤呢?我一个人独居在外地,只能顾影自怜,这些话又能告诉谁呢?谁有能给我慰藉呢?死去的人不用管这些事,但是活着的人又该怎样排解这些悲痛?

如能使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人起来,何惜用我这书生的生命去换她呢?有才能的人短命早死,壮烈士常常穷困,这是常见的,何必舞文弄墨去自寻苦恼呢?我就要入山出家,与世隔离,整日采药吃野果,就这样过完一生。要不然就诡橘萧洒,整日流连于声色犬马之中,效仿东方曼倩这人。

再不然就每日苦读经书,徜徉在书海中,虽然贫寒,却也淡薄名利。文章能损害性命,情能让人发愁。岸边枫叶发红,篱笆旁菊花盛开,只捧着一樽酒来祭奠你,旧日你躺过的榻上已经没有你的身影,窗边已经结了蜘蛛网,我对你的刻骨相思,又怎么会有断绝的时候?只可惜不能将你复活,再不能与你相见了。

扩展资料: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全文赏析:

王韬早年娶杨氏,情投意合,不幸杨氏病夭,王韬痛不欲生,在给亲友的信里经常抒发对亡妻的怀念。这封信也是通过给亲人写信,寄托对亡妻的深切哀思。先由父母白发年高,幼儿啼泣索母,作者顾影自怜,从他眼前孤独的处境写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更显出丧妻之后的孤独冷清的极度悲哀。

面对此景此情,他对亡妻的刻骨相思,难于排遣,思想情绪陷入极端矛盾痛苦之中,他忽而想“披发入山”,长与世绝;忽而又想“驰骋花天酒国”,混此一生;还想“肆志书城”,著书立说,以解忧愁。无论如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收回散乱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面对的又是“岸枫著红,篱菊斗紫”的金秋美景。美景虽好,人已长逝,作者更增添一番哀愁。返魂无术,相见无缘,最后,只能用一杯浊酒,祭奠亡妻。刻骨相思,终无了境。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回荡的表情法”。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说,

所谓“回荡的表情法”,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蟋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从热烈情绪的尽量发挥上看,和“奔迸的表情法”相同;不过也有区别,“奔迸的表情法”是直线的表现,起在突变的时候,而“回荡的表情法”是曲线式或多角式的表现,

是有相当的时间经过,数种情感交错纠结一起,成为网状的性质。王韬在妻子死后,思想上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折磨,这里有悲哀、痛苦、有失望、彷徨,既有对死者的深深追念,也有对自己的前途设想……要表达这些复杂的感情,就必须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表现。

因而在表达时,不是条理通畅,次序井然,而是反反复复,脉络难寻,饮泣吞声,边哭边诉,使人读了回肠荡气,悲从中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所亲杨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7
原意是,死去的人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可是留着活在世上的人,怎样承受生死离别的痛苦!

其实死去的人,中阴有知,但与阳世难以沟通,也是很失望、绝望、“何以堪”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修行,觉悟世情本空,永脱生死轮回,长别爱憎二苦。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出自《论语·微子》接舆所唱的《接舆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接舆:传说春秋时的隐士。凤:这里指孔子。谏:挽回。
春秋时,正处于奴隶制开始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发展时期,孔子却到外游说,宣扬他的儒家学说,因而到处碰壁。
接舆对他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是多么地不走运呀!过去的已无法挽回了,未来的可还赶得上呀!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执政的也都身处危境啊!”
这两句话含有一定的哲理。过去的纵然是错了,但也是无可挽回的;只要向前看,那么未来的还是可以追补的。后世多用这两句作为对人或对已鼓励的话。
其实如果展开为“逝者已矣,是为不幸;生者如斯,情何以堪!”大家就能一目了然了
堪:承受。 何以:宾语前置,即“以何”。
大意为,死去的人已经永远的逝去离我们而去了,这已是很不幸的事情,活着的人的生活却依然要继续,生者的坚强面对,会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