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区分?其成因特征如何?

如题所述

楼上说的不正确,岩溶地貌永远是在地下发育而成的,因为地表水含盐量大的流速慢,且水体下面都是泥砂质岩沉积,不会发生岩溶作用,地表水流速快的含溶蚀性盐类较少,而且因其的下蚀和侧蚀作用,形成典型的曲流河相,并且地标大部分都是风蚀形成的风化壳,根本没有发育岩溶地貌的可能,那些现在能在地表看到的喀斯特地貌都是因为在地底形成岩溶地貌以后地壳抬升,接受剥蚀,或因承受不住上覆地层的压力而坍塌所形成,比如石林就是一个海相沉积,然后接受水力冲刷和侵蚀,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时随地层抬升和挤压,最后接受风蚀形成。若要形成岩溶地貌必须具有4个必要条件,1是岩石可溶,一般喀斯特地貌都是在碳酸盐岩和其它盐类岩层中发育,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如果是火山岩变质岩等岩类,是绝不会出现类似地貌的。2是岩石透水性要好,透水性强的岩石有利于岩溶的发育。3是地下水的溶蚀力,地下水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该浓度与局部地层围压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4是地下水的流态,当地下水流动快时,被溶蚀的盐类会被迅速带走,并可保持地下水的溶蚀力,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如果在溶洞中摸石钟乳或石笋,你会发现十分潮湿,甚至滴水,这是碳酸与可溶性盐岩反应生成的碳酸氢盐。你放心,我是学这东西的,不会错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2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第2个回答  2012-05-24
从高中教学来说,岩溶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主要的类型是峰林和溶洞。必须是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在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才可以形成,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比如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