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5-22
广东究竟有多富?根据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成为名副其实“富可敌国”的省份。 然而,今年以来,广东在总结改革之喜的同时,更在反思自身的改革之忧。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 7个月过去了,这些被誉为“广东之耻”的地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富”广东有多穷?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是广东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贫困情况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县仍有29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未达到3万元,2010年连南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仍然有6810户”,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说。 连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加上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较落后,因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民众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艰苦。 2009年清连高速公路开通前,从连南县城开车去广州,至少要花费5小时以上,许多居住在大山里的瑶民,一辈子也难得走出连南。 三排镇光明村距离连南县城20公里,四面环山,年降雨量稀少,水资源奇缺。据村干部盘亚头哥介绍,村人均水田大概在2—3分,种水稻是不够吃的,需要在山地补种一些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冬天几乎没有雨下,每年从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蓄水难,以致该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下雨则有收成,不下雨则旱死。干旱缺水的村民,因为只能喝不卫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全村人有30多人患过肾结石。”盘亚头哥说,因病返贫的村民甚至占当地贫困户3成。 连南只是粤东、粤西北诸多贫困县中的一个。据统计,广东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8亩,其中属于旱涝保收的耕地只占49%,人均不到0.3亩。目前广东虽然解决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但许多自然村仍未能通机动车,交通不便制约农民发展生产和产品销售。 “先天不足”成为广东贫困地区无法享有改革开放绝大部分成果的重要原因。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认为,山区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为了广东的青山绿水,舍弃了许多工业项目,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受到制约。如河源市,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的一泓净水,库区周边广泛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 事实上,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平衡木,成为广东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发达地区由于拥有更多资金进行配套投入,发展速度加快,而欠发达地区原有配套投入不足,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长期薄弱的基础,导致各项财政相当吃紧,因此在关系地区长远发展的国家、省市项目,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型产业等方面,我们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支持项目了,忧的是地方资金配套难……”崔建军说,这是欠发达地区的无奈。 “我要脱贫”也要培养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汪洋书记的‘广东之耻’说揭示了当前广东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的真实现状。”广东目前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像是进入了恶性循环,除了财富的‘马太效应’之外,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思想观念的‘马太效应’更是困扰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连南任县委书记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人的思维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林果先坦言,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扶贫致富没有太多主动性,甚至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一些贫困农民安于贫困,长期的贫困使他们变得麻木,只希望给钱给物,不愿通过劳动摆脱贫穷;同时,以往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帮扶责任、帮扶对象、帮扶方式上都不尽科学,以至于出现了扶贫就是“养懒汉”的现象。 当前,连南等地正在对高寒边远山区群众进行移民工作。“汪洋书记来调研的时候,看到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恶劣,指出一定要让他们下山来改变这一局面,后来省委还专门下了一个‘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推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文件。”崔建军告诉记者,但是,高寒边远山区的移民工作却一直受到“故土”观念的束缚。据统计,连南县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共有3278户,其中只有1629户农户愿意搬迁到县城或中心镇。移民下山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的动力。 据连南县的规划,从2009年开始,以每年搬迁300户左右的规模,5年内将1629户贫困户分期分批搬迁到县城移民新村。以连南县三江镇为例,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4亿元,总体规划面积346亩,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村,使得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能够“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三年消灭贫困 2009年6月,广东省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工作的“问责机制”希望能够改变把扶贫工作仅限于“走过场”的境地。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此次广东省“双到”工作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动员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4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的机关单位、企业,直接参与挂钩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围绕3409个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以连南县为例,全县9916户贫困户、38个贫困村和31个非贫困村被分解,分别安排给15个省直单位、佛山顺德区、12个市直单位和94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 “目前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大多数是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环境差,帮扶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扶贫工作的 硬骨头”,林果先告诉记者:“从以往的扶贫就是盖房修路、送钱送物,到现在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还带去了发达地区拥有的市场观念和信息,同时,部门第一把手亲自抓,每村派驻工作组和干部,每户有责任人,为贫困农户的脱贫,真抓实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林果先介绍,在此次“双到”工作中,广东建立了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核实清楚谁是贫困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瞄准机制,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我相信‘双到’工作三五年会见到明显成效”,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改变‘救急不救穷’的局面,‘双到’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不相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入股分红的,有小额贷款的,也有‘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种养的,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有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帮助转移就业的,有整体搬迁移民的,有建设安居工程的,还有科技智力扶贫的等等。” 不过,相对于以往,目前广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优势,在于把资源配置到户,把责任明确到人。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问题,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这是根本和长远之策。(邹锡兰 谈佳隆)
第2个回答 2012-05-22
广东究竟有多富?根据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成为名副其实“富可敌国”的省份。 然而,今年以来,广东在总结改革之喜的同时,更在反思自身的改革之忧。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 7个月过去了,这些被誉为“广东之耻”的地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富”广东有多穷?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是广东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贫困情况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县仍有29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未达到3万元,2010年连南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仍然有6810户”,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说。 连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加上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较落后,因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民众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艰苦。 2009年清连高速公路开通前,从连南县城开车去广州,至少要花费5小时以上,许多居住在大山里的瑶民,一辈子也难得走出连南。 三排镇光明村距离连南县城20公里,四面环山,年降雨量稀少,水资源奇缺。据村干部盘亚头哥介绍,村人均水田大概在2—3分,种水稻是不够吃的,需要在山地补种一些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冬天几乎没有雨下,每年从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蓄水难,以致该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下雨则有收成,不下雨则旱死。干旱缺水的村民,因为只能喝不卫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全村人有30多人患过肾结石。”盘亚头哥说,因病返贫的村民甚至占当地贫困户3成。 连南只是粤东、粤西北诸多贫困县中的一个。据统计,广东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8亩,其中属于旱涝保收的耕地只占49%,人均不到0.3亩。目前广东虽然解决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但许多自然村仍未能通机动车,交通不便制约农民发展生产和产品销售。 “先天不足”成为广东贫困地区无法享有改革开放绝大部分成果的重要原因。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认为,山区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为了广东的青山绿水,舍弃了许多工业项目,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受到制约。如河源市,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的一泓净水,库区周边广泛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 事实上,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平衡木,成为广东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发达地区由于拥有更多资金进行配套投入,发展速度加快,而欠发达地区原有配套投入不足,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长期薄弱的基础,导致各项财政相当吃紧,因此在关系地区长远发展的国家、省市项目,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型产业等方面,我们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支持项目了,忧的是地方资金配套难……”崔建军说,这是欠发达地区的无奈。 “我要脱贫”也要培养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汪洋书记的‘广东之耻’说揭示了当前广东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的真实现状。”广东目前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像是进入了恶性循环,除了财富的‘马太效应’之外,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思想观念的‘马太效应’更是困扰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连南任县委书记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人的思维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林果先坦言,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扶贫致富没有太多主动性,甚至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一些贫困农民安于贫困,长期的贫困使他们变得麻木,只希望给钱给物,不愿通过劳动摆脱贫穷;同时,以往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帮扶责任、帮扶对象、帮扶方式上都不尽科学,以至于出现了扶贫就是“养懒汉”的现象。 当前,连南等地正在对高寒边远山区群众进行移民工作。“汪洋书记来调研的时候,看到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恶劣,指出一定要让他们下山来改变这一局面,后来省委还专门下了一个‘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推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文件。”崔建军告诉记者,但是,高寒边远山区的移民工作却一直受到“故土”观念的束缚。据统计,连南县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共有3278户,其中只有1629户农户愿意搬迁到县城或中心镇。移民下山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的动力。 据连南县的规划,从2009年开始,以每年搬迁300户左右的规模,5年内将1629户贫困户分期分批搬迁到县城移民新村。以连南县三江镇为例,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4亿元,总体规划面积346亩,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村,使得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能够“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三年消灭贫困 2009年6月,广东省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工作的“问责机制”希望能够改变把扶贫工作仅限于“走过场”的境地。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此次广东省“双到”工作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动员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4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的机关单位、企业,直接参与挂钩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围绕3409个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以连南县为例,全县9916户贫困户、38个贫困村和31个非贫困村被分解,分别安排给15个省直单位、佛山顺德区、12个市直单位和94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 “目前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大多数是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环境差,帮扶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扶贫工作的 硬骨头”,林果先告诉记者:“从以往的扶贫就是盖房修路、送钱送物,到现在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还带去了发达地区拥有的市场观念和信息,同时,部门第一把手亲自抓,每村派驻工作组和干部,每户有责任人,为贫困农户的脱贫,真抓实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林果先介绍,在此次“双到”工作中,广东建立了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核实清楚谁是贫困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瞄准机制,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我相信‘双到’工作三五年会见到明显成效”,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改变‘救急不救穷’的局面,‘双到’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不相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入股分红的,有小额贷款的,也有‘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种养的,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有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帮助转移就业的,有整体搬迁移民的,有建设安居工程的,还有科技智力扶贫的等等。” 不过,相对于以往,目前广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优势,在于把资源配置到户,把责任明确到人。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问题,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这是根本和长远之策。(邹锡兰 谈佳隆)
第3个回答 2012-05-22
广东究竟有多富?根据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成为名副其实“富可敌国”的省份。 然而,今年以来,广东在总结改革之喜的同时,更在反思自身的改革之忧。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 7个月过去了,这些被誉为“广东之耻”的地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富”广东有多穷?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是广东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贫困情况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县仍有29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未达到3万元,2010年连南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仍然有6810户”,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说。 连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加上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较落后,因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民众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艰苦。 2009年清连高速公路开通前,从连南县城开车去广州,至少要花费5小时以上,许多居住在大山里的瑶民,一辈子也难得走出连南。 三排镇光明村距离连南县城20公里,四面环山,年降雨量稀少,水资源奇缺。据村干部盘亚头哥介绍,村人均水田大概在2—3分,种水稻是不够吃的,需要在山地补种一些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冬天几乎没有雨下,每年从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蓄水难,以致该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下雨则有收成,不下雨则旱死。干旱缺水的村民,因为只能喝不卫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全村人有30多人患过肾结石。”盘亚头哥说,因病返贫的村民甚至占当地贫困户3成。 连南只是粤东、粤西北诸多贫困县中的一个。据统计,广东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8亩,其中属于旱涝保收的耕地只占49%,人均不到0.3亩。目前广东虽然解决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但许多自然村仍未能通机动车,交通不便制约农民发展生产和产品销售。 “先天不足”成为广东贫困地区无法享有改革开放绝大部分成果的重要原因。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认为,山区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为了广东的青山绿水,舍弃了许多工业项目,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受到制约。如河源市,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的一泓净水,库区周边广泛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 事实上,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平衡木,成为广东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发达地区由于拥有更多资金进行配套投入,发展速度加快,而欠发达地区原有配套投入不足,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长期薄弱的基础,导致各项财政相当吃紧,因此在关系地区长远发展的国家、省市项目,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型产业等方面,我们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支持项目了,忧的是地方资金配套难……”崔建军说,这是欠发达地区的无奈。 “我要脱贫”也要培养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汪洋书记的‘广东之耻’说揭示了当前广东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的真实现状。”广东目前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像是进入了恶性循环,除了财富的‘马太效应’之外,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思想观念的‘马太效应’更是困扰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连南任县委书记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人的思维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林果先坦言,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扶贫致富没有太多主动性,甚至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一些贫困农民安于贫困,长期的贫困使他们变得麻木,只希望给钱给物,不愿通过劳动摆脱贫穷;同时,以往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帮扶责任、帮扶对象、帮扶方式上都不尽科学,以至于出现了扶贫就是“养懒汉”的现象。 当前,连南等地正在对高寒边远山区群众进行移民工作。“汪洋书记来调研的时候,看到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恶劣,指出一定要让他们下山来改变这一局面,后来省委还专门下了一个‘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推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文件。”崔建军告诉记者,但是,高寒边远山区的移民工作却一直受到“故土”观念的束缚。据统计,连南县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共有3278户,其中只有1629户农户愿意搬迁到县城或中心镇。移民下山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的动力。 据连南县的规划,从2009年开始,以每年搬迁300户左右的规模,5年内将1629户贫困户分期分批搬迁到县城移民新村。以连南县三江镇为例,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4亿元,总体规划面积346亩,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村,使得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能够“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三年消灭贫困 2009年6月,广东省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工作的“问责机制”希望能够改变把扶贫工作仅限于“走过场”的境地。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此次广东省“双到”工作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动员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4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的机关单位、企业,直接参与挂钩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围绕3409个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以连南县为例,全县9916户贫困户、38个贫困村和31个非贫困村被分解,分别安排给15个省直单位、佛山顺德区、12个市直单位和94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 “目前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大多数是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环境差,帮扶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扶贫工作的 硬骨头”,林果先告诉记者:“从以往的扶贫就是盖房修路、送钱送物,到现在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还带去了发达地区拥有的市场观念和信息,同时,部门第一把手亲自抓,每村派驻工作组和干部,每户有责任人,为贫困农户的脱贫,真抓实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林果先介绍,在此次“双到”工作中,广东建立了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核实清楚谁是贫困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瞄准机制,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我相信‘双到’工作三五年会见到明显成效”,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改变‘救急不救穷’的局面,‘双到’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不相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入股分红的,有小额贷款的,也有‘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种养的,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有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帮助转移就业的,有整体搬迁移民的,有建设安居工程的,还有科技智力扶贫的等等。” 不过,相对于以往,目前广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优势,在于把资源配置到户,把责任明确到人。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问题,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这是根本和长远之策。(邹锡兰 谈佳隆)
第4个回答 2012-05-22
广东究竟有多富?根据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成为名副其实“富可敌国”的省份。 然而,今年以来,广东在总结改革之喜的同时,更在反思自身的改革之忧。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 7个月过去了,这些被誉为“广东之耻”的地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富”广东有多穷?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是广东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贫困情况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县仍有29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未达到3万元,2010年连南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仍然有6810户”,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说。 连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加上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较落后,因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民众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艰苦。 2009年清连高速公路开通前,从连南县城开车去广州,至少要花费5小时以上,许多居住在大山里的瑶民,一辈子也难得走出连南。 三排镇光明村距离连南县城20公里,四面环山,年降雨量稀少,水资源奇缺。据村干部盘亚头哥介绍,村人均水田大概在2—3分,种水稻是不够吃的,需要在山地补种一些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冬天几乎没有雨下,每年从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蓄水难,以致该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下雨则有收成,不下雨则旱死。干旱缺水的村民,因为只能喝不卫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全村人有30多人患过肾结石。”盘亚头哥说,因病返贫的村民甚至占当地贫困户3成。 连南只是粤东、粤西北诸多贫困县中的一个。据统计,广东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8亩,其中属于旱涝保收的耕地只占49%,人均不到0.3亩。目前广东虽然解决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但许多自然村仍未能通机动车,交通不便制约农民发展生产和产品销售。 “先天不足”成为广东贫困地区无法享有改革开放绝大部分成果的重要原因。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认为,山区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为了广东的青山绿水,舍弃了许多工业项目,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受到制约。如河源市,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的一泓净水,库区周边广泛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 事实上,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平衡木,成为广东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发达地区由于拥有更多资金进行配套投入,发展速度加快,而欠发达地区原有配套投入不足,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长期薄弱的基础,导致各项财政相当吃紧,因此在关系地区长远发展的国家、省市项目,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型产业等方面,我们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支持项目了,忧的是地方资金配套难……”崔建军说,这是欠发达地区的无奈。 “我要脱贫”也要培养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汪洋书记的‘广东之耻’说揭示了当前广东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的真实现状。”广东目前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像是进入了恶性循环,除了财富的‘马太效应’之外,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思想观念的‘马太效应’更是困扰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连南任县委书记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人的思维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林果先坦言,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扶贫致富没有太多主动性,甚至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一些贫困农民安于贫困,长期的贫困使他们变得麻木,只希望给钱给物,不愿通过劳动摆脱贫穷;同时,以往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帮扶责任、帮扶对象、帮扶方式上都不尽科学,以至于出现了扶贫就是“养懒汉”的现象。 当前,连南等地正在对高寒边远山区群众进行移民工作。“汪洋书记来调研的时候,看到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恶劣,指出一定要让他们下山来改变这一局面,后来省委还专门下了一个‘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推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文件。”崔建军告诉记者,但是,高寒边远山区的移民工作却一直受到“故土”观念的束缚。据统计,连南县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共有3278户,其中只有1629户农户愿意搬迁到县城或中心镇。移民下山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的动力。 据连南县的规划,从2009年开始,以每年搬迁300户左右的规模,5年内将1629户贫困户分期分批搬迁到县城移民新村。以连南县三江镇为例,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4亿元,总体规划面积346亩,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村,使得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能够“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三年消灭贫困 2009年6月,广东省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工作的“问责机制”希望能够改变把扶贫工作仅限于“走过场”的境地。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此次广东省“双到”工作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动员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4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的机关单位、企业,直接参与挂钩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围绕3409个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以连南县为例,全县9916户贫困户、38个贫困村和31个非贫困村被分解,分别安排给15个省直单位、佛山顺德区、12个市直单位和94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 “目前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大多数是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环境差,帮扶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扶贫工作的 硬骨头”,林果先告诉记者:“从以往的扶贫就是盖房修路、送钱送物,到现在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还带去了发达地区拥有的市场观念和信息,同时,部门第一把手亲自抓,每村派驻工作组和干部,每户有责任人,为贫困农户的脱贫,真抓实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林果先介绍,在此次“双到”工作中,广东建立了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核实清楚谁是贫困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瞄准机制,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我相信‘双到’工作三五年会见到明显成效”,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改变‘救急不救穷’的局面,‘双到’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不相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入股分红的,有小额贷款的,也有‘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种养的,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有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帮助转移就业的,有整体搬迁移民的,有建设安居工程的,还有科技智力扶贫的等等。” 不过,相对于以往,目前广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优势,在于把资源配置到户,把责任明确到人。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问题,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这是根本和长远之策。(邹锡兰 谈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