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会遇到哪些情况呢?

我两年前接触到佛法开始便一直看佛教类的书籍,对诸佛菩萨感恩无比。对佛法更是深深佩服。这两天,不知不觉。突然对佛法说的自性有了一些理解,姑且用文字勉强表达下,我的内心觉察自己的人身和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自性显现的,有一种物质与某种类似自性的不可说的东西的分离感,进一步,就会告诉自己:你当下觉察的自性显现的这个念头也是物质,应该不起一念,一有这样的想法,就知道自己又起念头了。。。可是自己没有办法不起念头,但会很清楚地觉察到这是你的念头,万法由自性显现。有时觉得念佛都是一种念头的累赘,我念了,反而多了个注意力在佛号上,不念,反而能有短暂的无念感,甚至感觉都没有,有些感觉很难用我文字表达出来。我看过元音老人的讲解,他说我们的任何行为、场景都是自性显现,我突然觉得,当我觉得这个人好坏,高矮,衣服好看与否,事情对错与否,都是我自己有这个念头在分别,其实都在自己一念之中的感受,你看人恶,是你的念在想恶,我现在会想着像保护婴儿一样照看好自己的念头,时刻督促自己看到的一切相皆由自性变现,如梦中事物,但不知不觉就又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了。可是我也很想找到自性,但又深知自性无处可寻,因为我有这个觉自性的念头,肯定还是无法见性。我今年27岁,皈依三宝了,没有拜什么师傅,平时还总犯错误,不精进。但一直有坚持每天看净空法师和诸位大德的种种开示,这两天突然有这样一种状态呈现,请各位师兄、大德指点,阿弥陀佛!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放下的妄想执著越多,境界越高。所以,当我们开始打算“放下”时,就是修行人。

世间圣人少,凡夫多,就因为凡夫妄想心、执著心多,所以苦多乐少。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放下的越多,你就会越快乐,等到你全部“放下”了,就到了金刚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就是“空”了。为什么空啊,都放下了还不空了嘛。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过于执着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虑,未来的担忧。。。

1、那要看你的目的了,要想少一些烦恼,让生活更快乐,任何法门都管用。坐禅也好。喜欢学啥就学啥。如果是想此生就跳出三界,永脱轮回,圆成佛道,就只有净土宗了。大乘佛教说有两种方法可以摆脱生死。一是圣道门,二是往生净土门。。。。《大集月藏经》说,末法时代,亿万众生修习圣道,没有一个能证入佛道。。。。只有净土一门可通入佛道。

2、金刚经里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过,遗憾的是,那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只是过过嘴瘾。

正如莲池大师当年说,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大森林里杂径交错,但却有一条最近的路可以出去。就是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指出的信愿持名。请百度 往生最关键核心问题(深信):以比喻巧妙说明—为什么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一点不讲大道理,全是比喻说明,一看就知道到底哪个对凡夫根基的人最殊胜了

3、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跋语》中说,“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

修禅宗很吓人,为什么?修禅宗目的要明心见性,但是别教初地菩萨或圆教初住菩萨才到明心见性,不说近代,那么现在地球上还会有明心见性的人吗?近代以来,高僧大德都说没有几个开悟的人了。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自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再没有一个真正大彻大悟,就是达到明心见性程度的人的原因。不信你问一下,禅宗有七祖吗?

楞严经说坐禅不能突破50种阴魔,就沦为魔子魔孙,终不能出三界六道。有丝毫执著就不能突破50阴魔了。

4、佛教基本原理“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真诚的想,久而久之,你会见到的。
5、我小时候喜欢画古人,特别喜欢,大家都说我有绘画天赋。当我初中一年级时,在老家平房上夏天睡觉,见到满天的古人,峨冠博带,还有帝王乘坐四匹马的大车,虽在天上,却看的很清晰,如同在我眼前。这种状态最少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6、一个念佛人,当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乱时,可以见到。这时,他就能随意往生,想何时走就何时走,预知时至。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还有高僧倒立着往生的。念佛人能做到。

二、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菩萨的妄想,就是41品无明,最后一品无明就是圆觉菩萨的问题:宇宙怎么形成的?

圆觉经 上说,佛没正面回答。只用了几个比喻解释。比如,我们的眼睛患病,看到空中出现一朵花,试问:这个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谁创造的呢?

就没有花嘛,根本就没有,只是你眼睛毛病,才出现了幻觉嘛。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说它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故佛家说:一切法由心想生。

1、《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第一识,以为是老虎,肉身嘛,当然能射入;等“分别心、执著心”一产生,知道不是老虎,而是石头了,就再也射不进去了。【结论: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有人得恶性癌症,乐观开朗,不久竟好了;有人得良性肿瘤,心灰意冷忧心忡忡,不久转化为恶性癌症。】

对于同一个人,你看他很讨厌,我看他很顺眼;对于同一件事,我认为是好事,你认为是坏事;对于一个美女,我觉得她的眼睛好看,你觉得她的嘴吸引人......如此一来,还有什么是所谓绝对“客观”的现象呢?任何所谓“客观”的东西,经过我们的主观加工后,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客观”事物本身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有人讨厌香菜的味道,有人喜欢香菜的味道)、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任何现象,已经不是那个客观事物本身了。就像你看玻璃镜里的你,那个映像不是你本人。

2、《列子》记载:范家有个叫子华的,喜欢私自蓄养侠客,全国人都佩服他。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爱,虽然没有官职,但地位却在三位公卿之上。谁被他看中,国君就会给谁爵位;他说谁的坏话,国君就会罢免谁。在他厅堂上议事的人同朝廷上的一样多。子华叫他的侠客中的智者与愚者互攻击,强者与弱者互相凌辱,虽然受伤流血的人躺在眼前,他也毫不放在心上。整天整夜以此游戏取乐,几乎成为全国的风俗。

禾生和子伯两人是范家尊贵的侠客,一次出外游玩,经过荒远郊野,住在老农商丘开的家里。半夜,禾生与予伯两人谈论子华的名声与势力,能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人活下来;富有的人贫穷,贫穷的人富有。

商丘开以前一直为饥寒所困迫,于是悄悄地躲到北边窗下偷听他们的谈话。然后借了粮食,挑上畚箕到了子华的家门口。子华的门徒都出身于世家大族,身穿绸缎,乘坐高车,迈着四方步,眼睛只朝天看。他们瞧见商丘开年老体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整,没有不小瞧他的。接着又戏弄、侮辱、欺骗他,推摔捶打,无所不为,商丘开却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样子。侠客们的手段用尽了,戏弄、嘲笑得也十分疲惫。

于是同商丘开一起登上高台,人群中有人随意说:“有能从台上跳下去的,奖赏他一百金。”大家都争着响应。商丘开信以为真,于是首先从台上跳了下去,形状像一只飞鸟,飘扬到了地上,肌肤与骨骼都没有损伤。

范家的门徒以为是偶然成功,因而没有觉得太奇怪。于是又指着河湾的深水处说:“那水里有宝珠,游下去可以摸到。”商丘开又跳到了水里。游出水面后,果然得到了宝珠。大家这才开始觉得奇怪,子华才让他加入食肉穿绸的行列。

没多久范家的仓库发生大火。子华说:“你们有能钻进火中取出绸缎的,根据取出的多少赏赐你们。”商丘开毫无难色地钻进了大火中,来去几次,烟尘没有沾污脸面,身体也没有被烧焦。范家的门徒以为他有什么道术,于是一齐向他道歉说:“我们不知道您有道术而欺哄了您,我们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了您。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笨蛋,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聋子,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瞎子。我们大胆地向您请教道术。”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么道术。就是我的心里,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虽然这样,我心中还是有一个感觉,姑且向你们说一说。过去你们中有两位侠客住在我的家中,我听到他们赞誉范氏的势力,能够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人活下来;富有的人贫穷,贫穷的人富有。我真诚地相信,没有一点怀疑,所以不怕路途遥远而赶来。我来了后,又认为你们的话都是真实可靠的,因而只怕我的诚心不够,行动得不快,并不知道我的形体到了哪里,也不知道利害在什么地方,只是专心一意罢了。外物也不能改变我的诚心,如此而已。今天才知道你们在欺哄我,于是我心中便隐藏着猜测与疑虑,外面要注意所见所闻,回想过去侥幸没有被烧焦、淹死,现在还害怕得心中发烧,恐惧得全身发抖。哪能再靠近水火呢?”

从此以后,范氏的门徒在路上遇到乞丐和马医这些穷人,再不敢侮辱,一定要下车致礼。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不知道吗?最诚心的人,是可以感动万物的。可以感动天地,感动鬼神,横行天下而没有违抗的人,何止身负危险、出入水火而已呢!商丘开相信假话尚且遭不到阻碍,又何况你我都诚心诚意呢!你们要牢牢记住!”

三藏十二部佛经,只有净土法门的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宣说的,其他的都是释迦牟尼说的。佛祖对众生开示8万4千法门,众生大多不能即生成佛,故最后的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开示了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

大乘佛教从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愿行,根本在信,信阿弥陀佛就行,就可以不再轮回六道;而其他各宗各派认为必须要逐渐修行,把身心尘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横超与竖出的区别。

为什么?圣道门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场上看待问题,主张依靠人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实际上成佛的人没几个;而净土门是站在罪恶凡夫的立场上看问题的,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来思考,参考无数佛国众生情况,才想出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作为众生与他交流的一种密码信号,里面暗藏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认为太简单)。靠信愿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极乐,不退成佛。

往生者有的没什么佛教学问,甚至是普通老太太,都能预知时至,还有的能随意挑选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这就足以证明净土法门的伟大和阿弥陀佛无穷的神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4
一切万法都是都是自性显现是对的。但有一种物质与某种类似自性的不可说的东西的分离感不对。我们因为一念无明,觉外认明,妄有明觉,因明利所,所即妄立,生汝妄能,头上安头,主客分离,能所对立,产生世界、众生。念头不是物质,念头是空的。您“应该不起一念本身就是念头”的想法是对的。我们可以不起念头,但不起念头不是究竟,也不是见性,只能说是修行初步,但是必经的过程,是禅宗的初关。您可以看看六祖对无念的说法。念佛是个工具,但目前是有必要的。但要牢记念佛四大秘诀。一定要念到佛号念不出,而不是不想念。念不出是第六意识彻底断了,不想念还是念头。您的无念也只是第六意识断了,还有能所,没有能所双亡,第七识还没断掉。需要念佛到根尘脱落、能所双亡才行,算是法身成就。另外这样保持无念也是可以的,是禅宗观心的修法。但破本参后要回头起妙用,不能停在这里。念头、我执也是妙用。破本参后,六识转为妙观察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但还要打磨习气,积德行善,直至重关大放光明与法界光明融合,是报身成就。但执著光明也不行,“要月落时相见”。保任时还可以念佛。最后要入金刚喻定,把八识的种子都消光,百千万化身,是化身成就。元音老人是大善知识,他的书要多看,要见性看《略论明心见性》,重关、牢关看《恒河大手印》。
关于无念——元音老人:至于做无念功夫,切不可压念不起,而须念起不随不攀缘,不住境相。人非木石,何能无念!成佛乃是大机大用,活泼玲珑的觉者,更何能不起心念!故《圆觉经》教导我们:“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金刚经》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救卧轮灭心偈亦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故我人但时时心空,于一切事物无取无舍,不动情想,尽管应缘接物,不见有心起应,事完之后,更渺无用心痕迹。所以终日动而未尝动,镇日起念而一念未起。懒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诚乃最好之无心写照也。
  复次,做无念功夫,也不是把前念断、后念未起的真空无念时间逐渐延长为进步,譬如今日无念只一分钟,慢慢延长为五分钟、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二十四小时为成功。须知无念是活泼泼的,不是呆板如木石一块。僧问赵州:如何是无念?州云:急水上打球子!后人下语云:念念不停留!所谓无念不是一念不生为无念,而是随起随息,无丝毫住相痕迹。故如上所述,正起念应缘时,亦不见念起,既无起又焉有灭?无生灭,故云无念。于不应缘接物时,虽一念不生,也只如虎尾春冰,遇缘即起,非如木石死寂无知也。
关于妄念——南怀瑾:《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禅、二禅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注:南怀瑾是明白人,但书内容太杂,而且爱用禅宗隐语,应该脚跟稳定再看。 但在修色身方面有一些方便,可可以作为辅助来读。
黄念祖——念佛四大秘诀:唯有老实念佛才是一代时教的真传。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换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更难排遣。总之作茧自缚,欲升反堕。真实履践之人,也不肯这样务虚,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禀尊释尊慈教于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念佛持名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除妄念,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为念佛四大秘诀。]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佛的真传。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关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字本是无上密咒,是宇宙的根本元音,相当与密宗普贤王如来根本咒“唵啊吽”,具足无量密意,包含一切诸佛功德。我佛慈悲,以此作为名号,真是煞费苦心。所以平时一定多念。另外即使此生八识田中种子未消尽,临终念佛一心不乱也可成就,此为带业往生。其中常寂光土即是佛的境界,不是另有一有相的极乐世界。临终往生是阿弥陀佛及其圣众来接引,如何接引?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此接引,可至常寂光土。 所以古今大德都推崇念佛。 但切记即便念佛也不可执着。
南怀瑾:当你念佛,念到光明现前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就是胜境。这种光明还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念不生,清净圆明,既无所谓光,也无所谓不光,自性心光现前,方可与“阿弥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念佛时,见到有相的光明,便以为是“阿弥陀佛”放出光来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买一支手电筒,轻轻用手指一按,就会发出光亮.岂非比念佛打坐要便宜得多!。总之,有相光明,还是子光。换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静坐中,发现了光,就很高兴,认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这才是傻瓜。岂不闻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所以必须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么这类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执着就好,执着了就不好。如果不执着、不着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着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说,持名念佛,如果能体会得佛号无量寿光的涵义,那就更好。

再说持名念佛的法门,也即通于普贤如来和观自在菩萨的大光明藏的法门,光寿无量,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第2个回答  2012-05-24
你现在是陷入了“所知障”,为什么有些学佛的知识分子不如老实念佛的阿公阿婆有成就,道理在此。
“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此一句即道破了所有的境界是怎么样形成的,上净下空老法师讲一秒钟假如弹指四次,我们每一秒中的起心动念便达到了四个三十二亿百千之多,我们所看、所感、所痴迷的无非是一个不同境相的相继相而已,前生后灭前灭后生,哪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正如世尊经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善习结业。恶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现在的社会,要“放下”要“无念”谈何容易,即然生在末法时代,除非是菩萨慈悲救度众生,否则哪一个不是随业流转而来,自身障深慧浅,外界的环境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助长贪嗔痴慢的习气,如果一个人能在这个乱世靠自己修成心无妄念,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简直难上加难!
净土宗的殊胜就在于,不是无念,而是念念都转成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就能同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同受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仰仗佛力,脱离轮回之心。正如印光老法师所说,我们和妄念就好比是两军交站,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便是我所拥有的最坚固的堡垒,妄念起,佛号起,妄念即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一句佛号代替无数的妄念,真的是妙妙妙妙!一切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一切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只要自己执持名号,总有自得心开,面见弥陀之日,正如水清明月现,不是明月没照我,而是我的妄念障碍了,而这一句佛号,便是清净心海的无上之宝。
第3个回答  2012-05-24
我个人愚见,我认为其实你啥都别想就念阿弥陀佛(其他佛菩萨也行但要专一)。当你念到一定程度时智慧自然现前。我以前学佛也是这样,后来遇到一位修行很好的师父指点我时我却半天想不通,后来我就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再后来我真的开了点智慧,又开始念大悲咒,后来一些想不通的事就能想同了!所以说你别老想一些与当下无关的事,你要知道你自己智慧不够,别人再怎么开示,你也会不解或误解。还有达摩祖师曾说过“法不可说!"你可以多念大悲咒 可消除你的业障增加福慧 业障一除智慧现前!(若回答的好不必给赏分)
第4个回答  2012-05-24
修行无非就是做错路了。

我跟你讲佛教的教理。 不孝父母,心不善者,信佛无用。 佛讲:万法唯心造。 如果有一个人,他嘴里天天念佛或者念地藏经或者拜佛

,可是手里却在拿刀杀人。这种人佛菩萨不可能去保佑他。嘴里念佛,手里拿刀杀人是打个比喻,意思就是皈依佛菩萨一定要心存善念。还是一

句老话,若要学好佛,先要做好人。每天恭敬礼拜佛菩萨,平时做人必须要符合佛法的准则。一定要守戒律。

假如有一个贪官,他贪污后跑去拜佛念佛,祈求佛菩萨保佑他不要被抓不要下地狱,这是多么愚蠢可笑啊。

如果有一个人,就算家里供着佛菩萨相,行为上却处处损人利己,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因为恶行感召的只能是处处不顺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