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是不是越往内温度越高呢?为什么地球的地幔、外核都是液体状的物质了。而地球的内核却又成为固体金属了呢?
地球内部的压力又来源于什么?源于地球的运动吗?温度吗?
请教哪位能解释得具体一些

首先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地球内部只有地幔顶部的一小薄层(平均50km深处-大约250km深处),物质是固态和液体的混合物,液态物含量为1%-10%,这一地带由于混有液体物质,比较软,故称之为“软流圈”;另外就是外核是液体的(从2900km-5120km)。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km,两极半径为6357km,相差21km左右。所以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根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用老牛的理论可以测出地球的质量为5.976×10的24次方kg,平均密度为5.5 g/cm3。
地球内部结构组成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其显示的间断面,以及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层圈结构的认识。即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各层圈内部还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界面。
平均厚度 平均密度 质量百分数 层圈 界线深度 层圈特征
(km) (g/cm3) (%) (km)
地壳 ~18 2.8 0.48 A 0-33(莫霍面) 不均一(固态)
地幔 2883 4.5 67.1 B 413 不均一
C 984 过渡带
D 2898(古登堡面) 可能均一
地核 3473 11 32.4 E 4982 均匀液态
F 5121 过渡带
G 6371 固态内核
在常温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以下,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各地的地温梯度不尽相等,大陆上的大多数地球摆动在2-5℃之间,平均约为3℃/100m,或30℃/km。以平均来算,在地下25km深处地温为75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酸性岩浆;地下40km,即地壳下部或地幔顶部的地温为120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就是岩浆得以形成的温度条件。
但是,由此不能设想,在地幔中存在一个连续的岩浆层。正如上面所讲,地壳是固体,地幔基本上也是固体,仅其顶部有局部熔融地段。这是因为随着深度增加,上覆岩石的压力也增加,且压力增加的速度大于地热增温的速度。压力的增大起着阻碍岩石熔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到达一定深度后,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地下深处的压力大,岩石在高压下其导热能力增强,加之地下深部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其导热率更高,因而深处的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化,据推算,地热增温率在15km深处为20℃/km,25km深处减为15℃/km,此后,减小更快。
也就是说,由于压力的增加导致物质的熔点升高,并且越往下物质密度越大。所以地球深部不全是液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5
压力影响凝沸点。
压力来源与万有引力
温度也是首先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地球内部只有地幔顶部的一小薄层(平均50km深处-大约250km深处),物质是固态和液体的混合物,液态物含量为1%-10%,这一地带由于混有液体物质,比较软,故称之为“软流圈”;另外就是外核是液体的(从2900km-5120km)。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km,两极半径为6357km,相差21km左右。所以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根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用老牛的理论可以测出地球的质量为5.976×10的24次方kg,平均密度为5.5 g/cm3。
地球内部结构组成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其显示的间断面,以及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层圈结构的认识。即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各层圈内部还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界面。
平均厚度 平均密度 质量百分数 层圈 界线深度 层圈特征
(km) (g/cm3) (%) (km)
地壳 ~18 2.8 0.48 A 0-33(莫霍面) 不均一(固态)
地幔 2883 4.5 67.1 B 413 不均一
C 984 过渡带
D 2898(古登堡面) 可能均一
地核 3473 11 32.4 E 4982 均匀液态
F 5121 过渡带
G 6371 固态内核
在常温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以下,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各地的地温梯度不尽相等,大陆上的大多数地球摆动在2-5℃之间,平均约为3℃/100m,或30℃/km。以平均来算,在地下25km深处地温为75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酸性岩浆;地下40km,即地壳下部或地幔顶部的地温为120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就是岩浆得以形成的温度条件。
但是,由此不能设想,在地幔中存在一个连续的岩浆层。正如上面所讲,地壳是固体,地幔基本上也是固体,仅其顶部有局部熔融地段。这是因为随着深度增加,上覆岩石的压力也增加,且压力增加的速度大于地热增温的速度。压力的增大起着阻碍岩石熔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到达一定深度后,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地下深处的压力大,岩石在高压下其导热能力增强,加之地下深部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其导热率更高,因而深处的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化,据推算,地热增温率在15km深处为20℃/km,25km深处减为15℃/km,此后,减小更快。
也就是说,由于压力的增加导致物质的熔点升高,并且越往下物质密度越大。所以地球深部不全是液体。由于强大的压力而产生的
第2个回答  2019-03-03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3。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
2.7
克/厘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3为大。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地壳
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
45千米
,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厚度可达
70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地震波走时确认地壳下界面的存在
,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纵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这个分界面后人称之为莫霍界面。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较硬,是主要承受应力和易发生地震的层位
,下
地壳较软
。海

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且比大陆地壳均匀。
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地壳均衡的研究认为,岩
石圈下
面有一个物质层,其强度较小
,容许缓慢变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动。1914年,J.巴勒尔称这个物质层为软流圈。软流圈概念和地震学中的地幔低速层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很多人把它们等同起来。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规模的水平向移动。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
。1936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第3个回答  2007-12-21
压力来源于地球上的其他物质,你想,越靠近里面,它上面的东西越多,压力不就越大了.
地球内部不是固态金属,是液态的吧!
第4个回答  2007-12-21
压力影响凝沸点。
压力来源与万有引力
温度也是由于强大的压力而产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