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质,能举例子吗?

如题所述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1、多血质。多血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例如节目主持、相声演员等。

2、粘液质。人的气质类型之一。粘液质人的表现特点: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

3、胆汁质。胆汁质(bilious temperament),人的四种性格类型之一,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

4、抑郁质。抑郁质是人的一种气质类型,抑郁质特点: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例如保管员、机要秘书、艺术工作者、哲学家、科学家等。

扩展资料

气质在社会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等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质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5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扩展资料: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很早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利特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1)多血质:体液中血液占优势。

(2)黏液质:体液中黏液占优势。

(3)胆汁质:体液中黄胆汁占优势。

(4)抑郁质:体液中黑胆汁占优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 气质的基本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人好有气质”、“那个女孩子很漂亮,但是没气质”。那么,到底什么是气质呢?

“气质”本来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但是我们在日常使用它的时候,却更多的是在审美的意义上使用它的。换句话说,审美意义上的气质这个范畴,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范畴。与心理学上把气质看成“心理活动的动力定型”有些区别。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气质好,正是说这个人妩媚动人,有魅力。气质就是“魅力”,这当然就是美了。魅力在西方美学里本来被人与美区别开来。从古罗马的贺拉斯到康德都说魅力和美是不同的。他们可能更多地从形式的角度看人的五官和身材的结构比例。比如,黄金分割的比例让人觉得很美,很舒服。维纳斯据说是个对眼,但是五官和身材的结构比例好,就是美的,还是美神。但是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在市民阶层还是学院派,一般都会承认魅力就是美。没有人说这个人很有魅力,但不美丽。没有!所以气质在我们的美学意义上和民间都可以是一个美学的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中,既强调“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一般的外在形式美,也有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这类通过外在神态传达内在魅力的神态美。

那么,好的气质是天生的吗?一个人的气质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呢?一个大学新生,因为父母生活在山里,也许是偏僻的乡村,由于环境里人烟稀少,自幼文化环境的熏陶不够,显得很纯朴,怯生生的,再加上穿着军训的迷彩服,在太阳底下军训晒得黑黑的,一般谈不上气质的魅力。可是他们毕竟很聪明,适应能力很强,到了四年级,在都市和校园的熏陶下,一个个风采绰约,魅力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很多人气质非凡。一方面是都市生活,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氛围,老师,学长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后天的环境对个人的气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气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比如通过阅读、艺术熏陶等方式提高个人的谈吐、举止,以提升自身气质。

日常生活中的“有气质”,常常是指坐、走等举手投足的仪态动作和谈吐等方面的优雅,让人很舒服。因为体姿是心态的表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其关键,还在于内在的涵养。漂亮并不是一个人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唯一条件,气质其实也很重要。有些外形漂亮的女孩,常常显得很平淡,让人感到缺少了什么,就是缺少气质。气质是内在的,常常更为重要。有些女孩很漂亮,但细细品味会发现不少人气质不够,如果一张嘴,说出很多脏字,就更倒胃口。一个优秀的模特往往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的。它包括人的姿势、表情、神态、言谈举止等方面。作为一名模特,仅有良好的身材和五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气质,才能烘托出美妙的时装。所以,对于模特来说,时时注意自己的气质,也就是内在的修养和外表仪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常表扬一个女孩,长相一般,但气质很好。她也很高兴!

西方心理学上的气质类型可以作为先天基础的参照。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根据人的四种体液把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西方心理学所分的气质类型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强调其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当气质一词表示品味、格调之意时,也即意味着一些人的天性猥琐,然而这并非是不可以改变的。气质有时成了品位、格调的意思。说这个人没有气质,实际上说这个人没有修养,也包括天生猥琐。

中国传统文化中,气质主要是指通过后天习染而焕发出魅力的仪态风采。北宋有个理学家叫张载的,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子全书·语录钞》)是说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和完善原有的素质。这个学习当然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这个学习应该是广义的。宋明理学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先天的,气质之性是后天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清代大学者颜元《四存编·存性篇》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灵而能为者,即气质也,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

在美学意义上,气质是人的一种感觉,难以言传,但气质又是行之于外的,以形显神的。气质应该是个体以形显神,在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现在外在神态、眉宇之间、动作步调和谈吐着装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包括风度、风格、气势、气度等。气质通过风采表现出来,风度也是气质的一种表现。人的气质就象是作品的神韵与风格,优雅的气质使人象一件艺术品。广义的气质应该包括“味道”,说这个人有味道,有趣味。它表现在神情中和仪态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魅力。它是先天本能和后天修养统一的结果。气质是一种“内涵”的外在表现形态。包括先天的基质和后天的熏陶。人生的经历影响着气质的培养,气质的形成是终身的。神闲气定、仙风道骨都是气质的表现,是多年历练的结果。眼睛里的灵气,眉宇间有某种闪亮的东西脱颖而出,都是气质的一种表现。

很多人的灵气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人则是后天自我勤勉培养的,灵气让人感觉好像是光环,遥不可及,但细想想其实还是可以琢磨得透的。前几天天我去上海植物园走了一遭,看到兰花园里头的盆景和对联,突然觉得有一个词让我非常喜欢,那就是“蕙质兰心”,蕙是蕙兰,兰属植物。什么是蕙质?其实就是聪慧的气质,什么是 “兰心”?其实不过也就是有灵气的通透善良的美好的心灵和品质,我想,一个女子,尤其是中国的女孩子,如果真能做到“蕙质兰心”,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会非常喜欢。其实聪慧不是天生就有的,一个从小到大都比较单纯、比较没有逻辑思维的孩子,看起来不是很世故很圆滑,也不是很有慧根,但是如果喜欢文学的东西,就比较有一些文气,而这种东西是日积月累在你身上发挥作用的,时间久了这种东西就沉淀到你的身体里脑子里,潜移默化一个人的修养和举止谈吐,甚至包括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品格,所以,一个人要想具备所谓的非与生俱来的灵气,让人一看到他就觉得他有料,吸引别人的眼球,除了外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识,再下来是情趣,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善良的本质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只要具备了这些东西,再难看的人也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好印象,也会有人愿意去接近愿意去给他机会给他发挥的空间的。

清代有个学者叫李渔的,是著名戏曲家,也是研究日常生活趣味的人。他的《闲情偶记·声容部》把气质称为“态”:“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字一字之为崇也。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颦也,出于西施则可爱,出于东施则可憎者,天生、强造之别也。相面、相肌、相眉、相眼之法,皆可言传,独相态一事,则予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口之所能言者,物也。非尤物也。噫!能使人知,而能使人欲言不得,其为物也何知!岂非天地之间一大怪物,而从古及今,一件解说不来之事乎?”说明他所说的“态”,即气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捉刀之人”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世说新语·容止十四》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不管这件事情真实与否,英雄有英雄的气质。曹操有其英雄气质、王者气质。中国还有一句古语,说某个人“穿着龙袍不象太子”,龙袍只是外形,内在神韵与其不协调。

二、气质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要看到,气质的美要奠定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有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就是所谓的骨干型的美,越瘦越美。女性的美我认为需要适度的丰腴,既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太胖或太瘦都是病态的。我们现在有些同学,已经瘦得不能再瘦了,还嫌自己瘦得不够,还要减肥。把美丽的曲线减成直线,把坚挺、饱满的乳房减成旺仔小馒头,然后再去朝里面塞填充物,造假,把一个标准美丽的胸脯变成一个假货。这都是错误的趣味和时尚误导的结果。瘦在我们民族文化里也是有传统的,它有闲愁、优雅、高超,是一种病态的美,是少妇的情调,由此引申到对自然的文化评价,什么“绿肥红瘦”啦!水灵灵的女孩要把那具有青春活力水分给挤了,为什么呢?自身瘦便瘦了,瘦得过了头就生病了。现在时尚的瘦可能受T台瘦模特的影响,瘦模特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楷模,不宜在生活中推广。而且据说为了减肥,导致了很多精神性的厌食症,并且因而饿死。近年来,从英国、西班牙开始,世界各地已经禁止使用瘦骨嶙峋的瘦模特,规定身高和体重的比例要符合健康的标准。因此我们要提倡健康的审美观,人体的美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躯体上的。

同时,气质的美要奠定在健康的心理之上,这是与善相辅相成的,要有诚实、善良的心灵。善良、爱心和同情心都是健康气质的基础。大学生注意美好品质的培养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漂亮,一个人甚至可以当下看不到气质美,但善良、宽容、热心等的美好品质是通往美好气质的最好的奠基物。

其次,自信是气质的基础。自卑、敏感不利于气质的表现。而自信可以让人显得豁达、宽容和坚强。这其实是一个良好心态的问题,自信是其中的基础,其它如乐观、淡然、随和等,对于美好的气质同样也是有影响的。文采风流,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独立和自信,寄生于权势的二奶,是谈不上什么气质的。黛玉之气质和很多人忧郁的眼神传递出的气质,作为特定情感的表现,也是有个度的问题。

三、气质的特点

气质可以与美丽的容颜相辅相成,但气质可以不拘限于容颜而放出光彩。一位半老徐娘可以风韵犹存,这种风韵就是气质的表现。而相反,漂亮的人不一定有气质。美丽的容颜象划过夜空的流星,耀眼闪亮,却时光短暂,而优雅的气质却象陈年的老酒,越久越醇。

首先,气质主要包括性格和性情方面的内容。气质与个性的关系很紧密,气质是个性的延伸,个性应该具有可接受性和可爱性才有魅力。恰到好处的机敏与幽默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优雅、儒雅是一种气质,刚毅、果断和无畏精神也是一种值得欣赏的气质。一般说来,个性鲜明的人虽然可能有些缺点,但比起没有个性的人更有魅力。个性在气质之中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讲究“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并不是说,个性就等于气质,而是适度的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让他人能够接受并且欣赏,这才能称之为好的气质,。有的人个性就是喜欢表现自己,如果这种个性与自身的职业相结合,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她就是有气质的。但有的时候“过犹不及”,要是在生活中也这么忸怩作态,那就让人倒胃口了。

其次,气质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使它成为文化符号。文化的造就就带有共性的,气质可以看成艺术品的一种风格,是在个体基质的基础上,被社会雕塑而成的。气质是气之质,一种表现形态。现代人要符合礼仪规范,标准,趋同。也就是说,它是要体现在一种动态交往之中的,而不是静止的。而这种动态表现中所体现的所谓气质,必须有最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支撑,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流而不远。说到动态交往,不能不提到社交场合。我们都知道,现代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都有其较为仪式化的礼仪规范。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就必须遵守这些礼仪规范以满足社交需要,强调仪式性、实用性的潜规则。气质成了文明规范,带着镣铐跳舞。很难想象一个不遵守礼仪规范,不注意场合的人,能够称之为有气质。相反,那些在各种场合中既能够遵守礼仪规范,又能够体现个人魅力风度的人,往往被称之为气质非凡。那些奥斯卡颁奖典礼红地毯上的明星们就是很好的例子。

儒家所倡导的独立不迁的人格及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是气质的社会性内涵。惟有独立不迁,方能超尘脱俗,不与时尚同流合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颜乐处,不堕落,不懈怠,以积善成性;因性成德,从而超迈流俗。孔子赞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强调精神生活独立于物质生活。到了孟子,这种思想得到了深化,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独立的人格体现了气质的社会规定性。正是在此基础上,主体由自然的生命本性形成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体现了主体绵延不绝的创造力,即由生理性的内在动力为基础的心理动力,并且在社会中执着地寻求实现,乃是主体人生不断进入崭新境界的基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以此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把社会律令与需求建立在主体的自然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并使这种社会性的进取精神成为人的本性的具体行为。在顺情适性的自觉意识的基础上永不满足,日日求新,以不断地超越物质的、欲望的我,并且以此与自然之道相贯通。

第三,气质体现自然的特性,反对矫揉造作。如魏晋时代力倡通脱,放浪不羁,尤为自然率真。王羲之很洒脱,很随意,不修边幅,一般俗人难以接受,但他的岳父郗鉴却很喜欢这个东床快婿的气质。《世说新语·雅量》载郗鉴派门生到王家求婿,诸郎皆矜持做作,唯东床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自然率真,受到郗公激赏:“此正好!”《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阮籍为人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外坦荡而内淳至”。在叔嫂不通问的当时,却与归省的嫂子道别。“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阮籍便“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些都在讲阮籍不受礼法拘束,追求道家自然、通达的人生。当然有些时尚,现在不被认可。

为了传达自然人格的内在风貌,魏晋名士们常常以自然景观比况人格神采。《世说新语·赏誉》:“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通过自然景象的风采传达人物内在性情之神,使得对象自然的神韵和情趣得以贴切地表述。正是在这种人格与自然生机的贯通中让人们领悟到自然人格内在的丰富蕴涵。

第四,气质体现一种理想,具有超凡脱俗的特点。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往往能够体现出非凡的气质。大家可能都看过电影里的江姐,面对酷刑镇定自若,坦荡浩然,是什么让她具有了如此震慑人心的气质呢?是坚定的革命理想。气质给人一种精神性的享受。气质只能观赏,与色情和实用无关。具体角色也有群体对角色的期待,而这种角色期待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一些崇高美好的理想的理解认识积累形成的。比如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红烛,春蚕,无私奉献、诲人不倦,是教师应有的气质。军人保家卫国,果敢坚毅,是军人的气质。

四、气质的差异性

虽然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好的气质是有很多共性的,但是就像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气质是完全相同的。气质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是气质有个体生理和心理特点。一个人不能完全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培养气质,象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丢掉自己的本性。气质首先是一种个性化的独特性的。气质也是个人美和魅力的一个方面。林黛玉有其敏感多愁的气质,家庭的遭遇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先天素质是重要因素。

在先天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气质还有性别差异、角色差异、民族差异、时代差异等。正如男女在潇洒和漂亮方面是有区别的一样,气质在男女性别上是有区别的。男人爱女人的漂亮,女人爱男人的潇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主要是讲美的形态在异性间的差别。气质上也有男女的性别差异,气质的魅力在异性间尤其具有吸引力。一般说来,男性的气质多坚毅、刚强、劲健;女性的气质多温柔、体贴、耐心。男女的气质魅力是相对的、互补的。细腻、温柔的女性容易被具有豪放气质的男性所钟爱;沉稳、端庄、恬静的女性对开朗、好激动的男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角色差异如职业、社会等级、社会阶层也有差异。如白领气质,学生气质。学生气实际上也是一种气质,说某个人学生气,不是褒义词,有时候是指学生天真、幼稚、清纯、嫩,但也说明其淳朴、不世故。天真烂漫有时候不能说是气质,气质常常是成熟的表现。模特的气质,也是职场的需要,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模特走台,很不习惯,觉得很夸张,扭捏作态。时间长了,也习惯了,知道那是为了增强表现力。正如器乐表演艺术家常常配合身体的摆动,甚至摇头晃脑,也是为了强化表达的情感。这是从仪式和表演的层面上看的。换个场所,一个模特如果在大街上扭猫步肯定不行。其他如文人气质、侠客气质等,人们有个角色期待问题,是遵循社会标准养成的。

民族差异也同样是先天素质和生存环境造就的。气质的培养具有民族性。对于我们黄种人来说。我们有我们的气质,有奠定在黄皮肤、黑头发基础上的气质,符合我们人种的自然原则,与金发碧眼不同。这也是一种因势利导。把头发染成黄色的,偶尔猎奇是可以的,不符合中国人的本性。要知道,我们黄种人的黄发,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中西审美趣味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气质也一样,也有个民族差异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民族面前,对气质的评价是不同的。据说有一位女模特说,如果在中国表演要酷一点,到日本去表演要甜一点。女模特气质的不同定位,有时候是根据她面对的受众的审美要求进行调整的,为的是让别人更好的接受她的表演。

气质还有时代差异。就象魏晋对美人的外形喜欢飘逸、唐代人喜欢丰腴一样,气质也有时代差异。传统的“礼仪”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封建时代伤害了人的灵魂,但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过时的。对于传统要一分为二地看,在每一个时代,尊敬师长、尊老爱幼都是应该的,是人性和人道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有人把气质与时尚等同起来,气质确实会有时代烙印,但时尚并不等于气质,只有那些和自身特点相和谐的时尚,才有可能为自己平添气质。

另外,气质的地域差异同样很明显,如北方人多豪爽,南方人偏温柔。

五、气质的培养与完善

气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气质美人、气质先生呢?与整容完善容貌相比,气质的完善是有益而无害的。整容动刀子,有风险,有后遗症,有人就死在手术台上,有人的眼睛一直流泪,有人鼻子一直痛,生不如死。气质就不同,它不伤筋不动骨的。培养气质可以给人舒服的感觉,也有助交际,提高人的自信。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在符合本性的基础上培养气质。后天培养一般要符合先天的基质,以我的本来面目为基础,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但依然具有可变性。教而化之,切忌矫揉造作。

气质是要内修外养的,要内外兼修的,要在呵护素质的基础上,有文化的积淀和能动的追求,包括礼仪和文化氛围。增长见识,提高自信,是培养气质的基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教养,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也都是环境自然形成的。气质的培养,读书、看电影等艺术熏陶,仪式上的表现,是学来的,是模仿得来的。社交场合,人际交往,技巧、风度。现在气质是更多的是外在赋予的,场合、环境、职业。环境的熏陶,这也是一种修养。

李渔曾经认为,“态”即气质“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剧,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

当然气质的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后天修养对于气质来说,尤其重要。气质可以通过氛围的影响、接受艺术的熏陶和阅读等方式提高或提升。但读书肯定不是唯一的,在座的比那些不爱读书的明星们书肯定读得多,一般人认为他们更有气质。也不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了一门,能有灵心妙悟,使精神气度获得陶冶,也会有无限的韵致。除了氛围外,运动对于气质的形成也很有作用,如瑜伽,舞蹈之于形体。气质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是体现在诸位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上,体现在诸位的一举手一投足上,体现在诸位的言语措辞当中。由内而外的流露过程才是气质的最本然的体现。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对气质的培养,可能更多的是学习怎样将自己的学识修养外化成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而且需要时间的积淀。

这种熏陶与培养要有自觉的、健康的意识。明星气质很多是模仿造型造出来的。多元的精英是楷模,粉丝就是学人家的气质,当然没有原版的好。现在摆酷,装腔作势都不是正确的培养气质的做法。气质容易受潮流影响,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潮流未必都是好的。至于那种颓废风,吃摇头丸,把嘴里叼着烟当着有气质,特别是女同学,确实是要不得的。

中国人要培养气质,应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修养。金庸提倡中华民族应当培养君子,东方气质,儒雅,饱读诗书,要提倡民族精神,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哈韩、哈日、哈美,其实大可不必。并不是说韩国、日本、美国的东西就不美,就没有气质,而是说,现在我们可能更需要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关注时尚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现在反而是很多的西方人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东方气质。我的中国心,现在被外人同化。中国心在海外,反而珍惜。前沿的西方的,应该体现民族的气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同胞站在国外的土地上,金发碧眼的老外能够一眼看出这个人是东方气质、中国气质,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气质培养才是真正到达了一定的境界了。

气质的养成,会受服装、礼仪等形式的影响,形式带来特殊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文艺学里经常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也是有审美内涵的。形式的限制长时间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西方的比基尼等,长期的穿着会影响气质的风格的形成。比如说,穿上高跟鞋,就必须挺胸抬头,这样就让人看起来很自信。穿上正装西服,就不能乱动肩膀手臂,这样就让人看起来庄重稳健。前段时间东方卫视形象总监谢丽君女士来华师大作演讲说:“中国的男孩子的品味往往是被妈妈教坏的。”因为妈妈很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帮孩子选择她认为漂亮的衣服,可是这些衣服很可能并不代表当下的年轻人的品味。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学们不妨也选择一些“有气质”的服饰,这样对自己的气质培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切不可把这个当作制胜法宝,因为气质最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的最本质的东西。

气质与个性确实紧密相关,也确实可以去培养完善,但性格里面每个人都有不太好的成分,比如多愁善感,比如有点自我封闭,比如有些心计太重,比如有些人极其没有安全感……这些性格里头的成分会影响到你的气质。人如果想要成熟和健康起来,还是要慢慢了解自己性格里面的缺陷或者需要弥补的地方,然后去改正或者改善它,虽然不可能完全去除,但是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美,而不是别人一提到你就给你下了定义,说你是个什么什么气质的人,比如林黛玉气质的人,这种描述里不乏褒义,但是也肯定有些嫌你太清高太伤感太忧愁了。所以气质除了要保持和培养之外,还要从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入手,要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虚怀若谷地改正它、完善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艰难,但是也能让你日臻成熟和美好。

气质象头发皮肤一样,也是要维护的。我们除了对自己的容貌呵护保养之外,对于心态、修养、性格等方面也同样是需要维护的。总之,气质的培养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气质的。所有想让气质为自己添光彩的同学,都必须让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做起,从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做起,从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首音乐做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