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散漫落日下"和"一道残阳铺水中."各出自于那里?

请写出全文.

一、”牛羊散漫落日下“,出自元代萨都剌的《上京即事》。

原文: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意思: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二、"一道残阳铺水中",出自唐代: 白居易《暮江吟》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意思: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扩展资料:

一、《上京即事》赏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岁时(1333)作。诗歌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疆风情完美融合,别具艺术魅力。

前两句写夕阳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气中布满乳酪的甜味。这是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写北风劲吹,沙尘似雪,帐下毡帘,这是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

因此,诗歌就在对北国草原风景、气候的变幻、民俗风情的勾勒中,描绘中迥异于中原的风情,传达出新鲜的、刺激的美感。

本诗背景广阔,具有典型的北国特色,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二、《暮江吟》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京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暮江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2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

读过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这首描写“蒙古包”(毡帐)的诗,请再往“孝母树”的东面看,这儿架着一顶早期的简易蒙古包。

这是最原始的蒙古包。

蒙古包,这种草原牧民使用的最典型的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姿,伴随着蒙古族人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在现代建筑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作为一种艺术的象征,不断被吸收到新的现代建筑中去了。

蒙古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它被称为“毡帐”和“穹庐”。“毡帐”的意义不难理解,“穹庐”的含义则耐人寻味。“穹”主要指的是这种建筑的外形状,而“庐”则接触到了它的内容。古代的辞书里说,“庐”是一种搭建在田野上庵棚一类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像蒙古包的原始形态是一种什么样子。您看,现在摆放在这个“草原民俗博物馆”里的蒙古包,是不是和我们看瓜的棚子差不多?只不过,它不是用草而是用毡子之类的东西搭建的。它是最原始的蒙古包。

随着时代的前进,蒙古包不断地完善起来。总的看,蒙古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转移式的。就像这里展出的这个蒙古包一样。它可以随时拆卸下来,捆成捆放在马背上就可以驮走。蒙古语称之为“乌尔格尔”。搬迁到新的营地后,一般选择寒气不易侵入的山湾或者坡地搭建。另一类是固定式的,蒙古语称之为“托古尔克格尔”。

蒙古包这种古老的建筑,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虽然在造型功能上日臻完善,但却完整地保存了原始建筑的构造形态。这是蒙古包以外的其他建筑所少见的。

蒙古包的建筑构造形式,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我们不妨把一顶蒙古包拆开来看,它是以最简洁的手法和材料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蒙古包是按照“哈那”的多少来区分规格的。“哈那”是包裹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一般有4个、6个、8个、10个“哈那”之分。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红毡顶、毡顶扶柄、扣绳、毡顶、细绳、捆绳、毡墙、带子、门、门帘等。红毡顶,蒙古语称之为“额如和”,方形,四角各对东西南北。房间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对着红毡顶中心。用粗毛绳做边,顶面也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红毡顶用于调节包内气温,夜晚压顶,早晨揭开。红毡顶有扶柄,用3尺长的优质木料制作,系在顶子南面的粗毛绳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扣绳扣紧。毡墙是蒙古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毡子从门的西侧一直围到东侧门框。蒙古包的门,冬季是双层的,里门对开,外门单扇。

通过以上简单介绍,您可以看到,几片用细木杆编制的“哈那”网片,可伸可缩,简洁中包含着智慧;几十根“乌尼”杆和圆顶上开的天窗,则和“哈那”一起完成了整个骨架造型的任务。骨架之间的连接,是用皮绳或者棕绳来承担的;而整个建筑的封闭和包内的铺设,也只使用了几块大小不等的毡片。用料的简单,几乎到了不可再节省的地步。而整个建筑格局,却又恰当地体现了牧民的生活和环境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师,大概也是一条很值得吸取的有益经验吧!

蒙古包不仅构造轻巧灵便,而且它还以其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牧民们的使用功能。清代进士姚元之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蒙古包内的情形的:

席地铺将几片毡,

羊羔牛犊系当前。

中央不是寻常火,

冬夏无分马粪燃。

在蒙古包里,日常的起居生活就不说了,就拿它的通风来说,没有住过蒙古包的人会以为它四壁合围,像一个封闭的“筒子”,一定不适用于炎炎夏季的气候条件。而其实不然,草原上的气候虽然干热,但即使是在无风的大热天里,坐在蒙古包中,您只要撩起蒙古包的毡脚,包内马上就会清风习习,凉爽无比。

蒙古包还以它独特的风韵达到了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如果把一顶蒙古包放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农村或者海边,它不会显示出有什么诱人之处,然而,只要把它放置到辽阔的大草原上,它马上就不同了,借助于草原的粗犷和辽阔,与大地坦荡起伏的曲线和绿草如茵的环境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一种天衣无缝、豪放而又优美柔和的氛围。

怪不得清朝一位名叫斌良的人在路经希拉穆仁草原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鸳鸯坡畔草萌芽,

毳幕(指毡帐)毡房著处家。

风卷驼茸铺白叠(指白色的细棉布),

错疑边塞落杨花。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深秋啊.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22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说明】这一首从牧民生活的角度描写塞外风光:前两句写春夏放牧的绮丽景色,后两句写冬季风沙猛烈的风貌,都是当地的典型景物。
【解释】①乳酪--用牛羊乳炼出的食品,成干固形状,味极甜。②行帐--蒙古包,随处搬处搬移,所以也叫行帐。毡帘--毛毡制成的门帘。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就是描写一下牧民的生活。毡帘:牧民的帐篷没有门,只挂一条用毛毡制的门帘,平时卷起来。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文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