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只要是哪些地方是回族,要安徽的详细村县

如题所述

明清时期,回族大量涌入安徽,并曾于明初和明末清初形成了两次迁徙高潮。

明洪武元年(1368 年),合肥柏氏家族由辽宁辽阳迁来。寿春的边、梅、赵、米、王、张六姓回民由山东枣庄老鸹巷迁来。

洪武五年(1372 年),阜阳穆氏等回民由山东枣庄迁来。舒城马姓回民由河南民权、开封等地迁来。

洪武八年(1375 年),“徙山西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S226;太祖本记》)。凤阳宋姓即由真定燕子窝迁来;蚌埠钱、李、回、忽四大姓回民由山西平阳迁来。

洪武十年(1377 年),太和县李氏回民由今北京金家胡同迁来;张氏由今北京椿树胡同迁来;马氏由河南项城迁来;哈氏由南京来,并集资建清真寺。

洪武十四年(1381 年),马聚成由云南调安庆卫指挥使,回族将士大量进入安庆。

洪武二十年(1387 年),和县马成祖等由河南新乡迁来。

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马哈只由河南改调安庆卫指挥使,“至是于怀宁为迁皖之始祖”(安庆《敦悦堂马氏宗谱》)。

明初,砀山县7 户苏姓、8 户马姓、17 户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来,以捕鱼捞虾为生;今固镇县任桥安、杨、陈等回民由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来;颍上县姚氏由江苏金坛迁来,王氏由江西安福县迁来,白氏由河南桑坡迁来;临泉县长官镇的马、穆、杜等回民从山东枣庄迁来;凤台县胡姓、柏姓由陕西调卫而来,村名有胡家营、柏家营等,以往直呼为“回回营”。明初“蓝(玉)案”发生后,王瑛奉命剿灭“蓝党”,率部来到定远县王回岗。王瑛及所率部众大部为回族,后留居王回岗;一支沙姓回民由南京迁来合肥;江西为家坝一支陶姓回民迁居合肥,洪武年间,他们集资建寺,“色目人百姓祀之,赐回回岗(今三里庵一带)”(清康熙《合肥县志》)。元末任中书省中丞的阿达,明初由甘肃陇西县迁和州任知州,遂世居和州;原朱元璋部戍守江阴的沙厚德将军留居和州;陆氏一族由广州迁来和州;建文元年(1399 年),撒氏回民由陕西迁和州大西门。

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山西平阳迁回谦一家至巢县。宣德五年(1430 年)前,陕西杨姓回民迁居歙县。宣德年间(1438 年前),赛氏一族由山东文登县经池州辗转至和州。陈氏一族于明初由西域迁全椒县,陈景通父子随朱元璋征战天下,封骁骑校尉。成化年间,和县王氏回民由山西太原迁来。泰昌元年(1620 年)前,另王氏回民由河北宛平县迁来。

明末清初形成回民迁入安徽的第二次高潮。

明隆庆五年(1571 年),宣城回民詹沂中进士,其祖西域迁来,世代居宣城。崇祯年间(1628~1644 年),哈、赵、马、梅四姓回民由山东枣庄迁今长丰县一带。崇祯末年(1643年)到清顺治元年(1644 年),今嘉山李、马、锁等姓回民由北京大兴县椿树胡同迁来。清顺治六年(1649 年),山西、河北、河南一批回族迁入寿县;和州仝氏回民由陕西西安府迁来。康熙八年(1669 年),河南项城马姓回民迁入界首。

清初,阜阳县答姓回民由湖北沔阳迁来;穆姓又有从河南陈州(今淮阳)迁来;马姓又有从江宁(今南京市)避难而来的。乾隆年间,太和又有从江宁迁入的哈姓回民。另清初有各地回民大量涌入芜湖,“遂集资建寺”(清康熙《芜湖县志》)。从山西真定迁来一部李、张、袁等姓回民进入今固镇任桥。其后一段时间,又有回民迁入临泉、定远、和州等地。

随着回汉族交往的增多,也有不少汉族与回族通婚后皈依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民的。吴山(今属长丰县)一吴姓人到定远县二龙张圩村为一张姓回民帮工,张姓见吴为人憨厚,招纳为婿,一切习俗随回民,自后改为回族,沿袭至今。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郭搂(今属利辛县)一汉族青年已和邻村汉族姑娘订婚,后因战乱逃至淮河南岸贾家冲,与一回族女子结合。动乱之后,携妻返家,又娶了原订亲的汉族姑娘。回族妻生子为回族,汉族妻生子汉族,从此一家世系两个民族,代代相传。郭楼又得以称“回汉郭楼”。今寿县陶店有前陶、后陶之分,前陶因与回族通婚,改信伊斯兰教,改族籍为回族,后陶仍为汉族。怀远县回汉乡李姓有前李、后李之分,也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