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因关羽问题,起兵攻打东吴,为什么诸葛没有跟着,或给出建议,导致火烧七军?

如题所述

原因当然不会只有一个。首先是后方需要有人镇守,北有魏,西有羌,南有蛮。蜀中旧臣刚归附不久,如果让蜀中旧臣镇守后方,一旦夷陵战事稍有失利,后方一定动乱不稳,所以就需要一个跟在身边已久的,能让人放心的人去镇守。另外,孔明本不支持进攻东吴,由一个不支持此战的人去出谋划策,势必会影响士气,想想看,他本就不同意来打,当他在策略上与别人有分歧的时候,别人敢不敢听他的。还有一个我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上的孔明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神,他应该算是管仲型人才,萧何型人才,他的特长是内政,军事水平其实并没有特别突出。更何况就算按演义中那样,孔明的军事才能很神,就算夷陵战役带上孔明,刘备会不会听他的?落凤坡的凤雏就是前车之鉴,南征北战半生的刘备这点自负肯定是有的,所以就算夷陵战役有孔明的参与,结果也很可能不会有改变。

墨香侠士浅见追问

我看的只是演义,对真实历史没有考究过,当时的真实历史是怎样?可否略说一二!

追答

真实的孔明特长在内政,让内局安定,经济富强,而其军事才能则平平。演义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那是小说情节需要,全书中孔明层出不穷的计谋,或取自他人典故,或作者主观设计,大多非真实历史。何况正如我之上说的,纵使诸葛用兵如神,纵使夷陵战役带上诸葛,火烧七军的结局也很可能不会有所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0
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从诸葛亮当时的两个全力就可以看出:
录尚书事:就是总揽朝政,这是个别权臣才有的,当然是在刘备攻打东吴期间才赋予的权力;
司隶校尉:相当于后世的锦衣卫(历史名家马植杰语),当时是接替的死去的张飞
从这两个我相信你能看出,为什么一下子给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当时由于益州本地士族和荆州士族的矛盾,西蜀内部并不稳定,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种等级的人坐镇的话,后方根本无法安定,这就是诸葛亮留下的根本原因。
另外诸葛亮反对东征,就像赵云也是反对,所以刘备让他留在江州作为后援,这算是一个次要原因吧。
第2个回答  2012-05-10
历史:诸葛就从来没有做过参谋,都是做后勤的,你让做后勤的突然跑去做参谋,那不可能。
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不听诸葛的,史书中记载,诸葛说过“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也就是,法正还活着的话,刘备听他的不去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大败。诸葛劝不动,法正能权了,这很明显,刘备不听诸葛的。

演义:诸葛吹得太神了,自带弱智光环,所有计谋在他那里都是灰灰,所以人在他面前智商归0,所以为了配合剧情需要(剧本需求,三国演义要按三国大体走向来写),诸葛是必须不能跟刘备去的,否则陆逊就死定了,猇亭的火是不可能放起来的
第3个回答  2012-05-10
首先我想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剧情,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结构,作者的目的只是为了阐述刘备的败亡这一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后面的故事。
当然从小说角度出发,后世有许多学者对此名著做过很多研究,我认为是刘备急功近利,借关羽、张飞之死迁怒东吴,乘机发难,当时的刘备屯兵蜀地,自认手握近百万的兵马,自以为可以一战天下。当然这一切对于诸葛亮而言无疑是失败的开始,或许诸葛亮已经看到了刘备失败的结局,他不跟随刘备一则为了守卫成都,二则也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保存这即将失败后的实力。而刘备伐吴这一举动也正颠覆了他立志起兵,光复汉室的初衷。
第4个回答  2012-05-10
诸葛亮不同意老刘去打东吴,刘皇叔就自己干,让诸葛亮留守大本营。提了意见,只是晚了,那时候没手机,也没电报。一句话解释就是:这都是命呐。
第5个回答  2012-05-10
诸葛亮用调虎离山之际把刘调开,这样才方面和刘妻方便。呵呵你懂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