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人民医院的医院简史

如题所述

华容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10月,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回顾医院7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6个发展阶段: 1949年7月,华容解放。华容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于当年12月批准成立华容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县人民政府将大地主刘凤泉的14间大小房间没收后交医院使用,医院当时只有7名医务人员,2张病床,几乎无器械设备。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医院立足艰苦创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政府先后多次将地主的住房和一些公产房划拔给医院作病房,同时还为医院购置了显微镜等设备。1954年11月,为适应发展需要,医院将院址迁至天主教堂(现第二病区),医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扩大到800平方米。1956年10月25日,医院正式更名为“华容县人民医院”,并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分离,分别成立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医院更名时全院有员工29人,病床11张,显微镜2台。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疗业务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截止1966年,医院房屋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医务人员64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4人、中专学历11人,配置了30毫安X光机、200毫安X光机、手术床等设备,能够开展妇产科、外科的一般手术,医疗业务基本能够正规操作和适应患者的需要,许多业务的开展都是开华容之先河。
三、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乱中求稳阶段。1968年,县革委会发出通知,撤销人民医院、血防办、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统一成立“华容县人民卫生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又撤销卫生服务站,恢复卫生局、血防办、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等单位。文革期间,医院各项工作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医院各届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乱中求治,乱中求稳,乱中求发展,创造了许多医疗奇迹,医疗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如1970年成功开展的大面积头皮离体12小时再植术,突破了当时国际医学技术权威认定的皮肉离体6小时不能再植成活的极限,获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好评。1971年,将一位自主心律停止26分钟的病人抢救成功。1975年开展了全县第一例胸腔手术。组织医务人员积极下乡村为农民患者服务,用扁担挑着药品和仪器为农村病人服务(俗称“扁担医院”),《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还对“扁担医院”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能开展骨关节手术,肌腱神经探查吻合,骨肿瘤切除,脊柱骨折手术,椎间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皮瓣、肌瓣和骨瓣手术,肢体延长术,手外伤手术,脑瘫手术(包括SPR),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等手术。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展了交锁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DHS治疗股骨骨折,效果十分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