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如题所述

一、精心选择内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力求准确高效。
1、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
信息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例如,本次评选我上交的口语交际课例《说名字》中选用了两首歌曲,但课后反思却发现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学生说完自己名字的含义后,我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回忆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他们深深的爱。这首歌曲是近几年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当听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画面时,学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多个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为后面向父母诉说感激之情的环节安排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用。而为了升华学生对父母感恩之情,我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歌曲播放后取得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母亲》。冷静下来思考,我发现了症结所在。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学生没有听过,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对于尚未经历目睹母亲因操劳而衰老的学生来说还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当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恰当的时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效力,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时机。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激趣引入这个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2、要用在重点解读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数是学生所未知的东西,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跨越时空,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
3、要用在难点突破之际。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领悟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损失,启发学生想象却收效不大。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圆明园昔日美轮美奂的画面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时,学生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再经与圆明园毁灭后的断壁残垣对比,学生在唏嘘中有了深刻感受,这一难点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华之时。
情境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我听过一节感受很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师的讲授很一般,但在最后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教师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三、已被证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已得到证实。
1、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的板书缺乏示范性,而运用课件展示生字的写法直观、形象、规范,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已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乐朗读。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达不到音乐伴奏时的效果,这也侧面见证了配乐的作用。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因此配乐配图朗读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