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

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译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扩展资料:

句子中的意义:

一、对立统一的思维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坏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三、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3
老子曾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大意为: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
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杀父弑君盛行,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当所有人都重视义的时候(此为大义),没有兄弟能不团结,没有子孙能不孝顺,没有官员能不廉洁,不用约束而礼行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义而只强调礼,则必然要混乱,没有义的礼就是作秀.当所有人都重视仁的时候(此为天下同仁之仁),天下的兄弟姐妹都互相敬爱,不必有血缘亦如兄弟,因为仁者爱人,而没有仁的义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德的时候(此为天地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每个人都重视自己之德,每个人都散发着生生之气,这个气可以感染别人,而不再要求别人,由内心生出的仁心方是真正之仁,没有德的仁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道的时候(此为天地之道),那就不可言说了.老子绝对不是反对孔子的礼,而是站在很高的高度看礼,正如孔子曰“从心所欲不距”,只要从的是本心,是不会感觉有礼束缚而所行皆合礼,但是若不从本心而只用礼束,则不在束缚中死亡就在束缚中爆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8
上德无为无以为,下德无为有以为,上仁为之无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
失上德而后下德,失下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礼不存(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八章
德,仁,义,礼都是道的化身,针对不同的情况处理不同的情形,并不是说世间没有了道,德才显化,并不是说当仁义得到宣扬赞颂,道就被埋没了。一句诗写的好:风云色变山河动,任道无行问侠风。莫问谁堪人中龙,睥睨天下叹苍穹。/侠儒
因为仁者爱人而救渡众生,而德者非为爱人而蓄养众生,故仁必失德,故失道而后下德,失下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所谓失义而礼不存,礼,法也。义,理也。是对应社会情况最实用,合适的产物。故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礼义皆不可失。
所谓失义而后礼大概只在法庭上才用的到,生活中一些法理不统一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19-12-23
故失道而后德。
注: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

失德而后仁。
注: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

失仁而后义。
注: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

【补充说明】

失义而后礼。
注: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礼可当理解也)
第4个回答  2019-12-23
摘自《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