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报道怎么写?

昨天我们单位迎来了国家局领导的参观调研,完了之后,我们主任让我写一个相关的报道信息,可是我大学毕业刚分到这里,从来没有写过这方面的内容,想请教各位信息该怎么写?跟新闻差不多嘛?字数一般要求多少呢?

(1)标题 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导语 导语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 是对消息内容的小结。有些消息可无结尾。

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和新闻快讯题材差不多,看看报纸上的格式怎么写。主要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详细经过不过太多,突出意义。中间可以引用一下原话。最好不要加自己的个人评论。500字就差不多了,要是短消息,二百字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信息报道注意事项:


一是精。信息写作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讲究精练,力求把多余的字、句去掉,做到篇幅短小但内容中心突出。


二是深。信息写作必须认真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人之所未见。只有深入挖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才能给人以启迪。


三是新。一则信息如何吸引人,抓住人的目光?离不开一个新字。写作时,要注意新苗头,发现新问题,富有敏感性。写信息一定要有新意,切不可拾人牙慧。要另辟蹊径,体现出新意。


四是特。所谓特,就是有特点、有个性,别具一格。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但这也许就是信息成功的基础。


五是快。信息的生命力在于时效性,有了信息源就要盯住它,事情发生了就要动笔写,并且及时报送。

分类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性来分,有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3.按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4.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5.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6.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7.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闻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3
会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中央非常关注,而且各家媒体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我们从编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思考,觉得会议报道搞得不好,各有各的责任和问题。

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作者与编者同为一人时,有稿件放行权的领导层应负责任)。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二是写多少编多少。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三是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出力,作者出名"。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脱其咎。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指导下,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写作。不少作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应付了事。二是模仿别人写作。文无定势,但有共同规律可求。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是应景的,很难挤进获奖之列),倒在走"捷径"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

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编者和读者是外因。作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应该承认,造成一些水平低下的会议报道之所以走上版面,作为编者也是无奈放行。好稿在编,但写是基础。过分地依靠编者不是长远之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编者人为地编造一些精彩的会议报道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每一位作者,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或通讯员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两名与会的省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他们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跳出会议写新闻。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作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某单位召开年度表彰会议,只有两名相关首长到会,联想到长期形成的逢会主席台必有长长一排首长,与会作者采写了一篇反映这个单位改进会风不搞领导陪会的报道受到好评。丹东日报记者任传义参加市劳模、先进代表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他了解到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他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结果获了奖。这件事虽然发生在1982年,但对今天改进会议报道仍然有借鉴之处。

不拘一格写新闻。召开会议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参加会议,不仅人员集中,材料集中,而且信息可靠,是报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闻资源。怎样把会议新闻报道好?不拘一格是出路所在。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模式走。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在用语和修辞上与众不同,使读者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得到艺术享受,增强会议报道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从而促使会议报道成为版面上诱人的亮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28
和新闻快讯题材差不多,看看报纸上的格式怎么写。主要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详细经过不过太多,突出意义。中间可以引用一下原话。最好不要加自己的个人评论。500字就差不多了,要是短消息,二百字就可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3
1)标题 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导语 导语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 是对消息内容的小结。有些消息可无结尾。
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第4个回答  2019-03-21
写的字要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