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

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签订的。

扩展资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主要内容包括:

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活动、发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永久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还包括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它主要划分了德苏之间的利益范围界限。

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9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扩展资料:

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斯大林推行了比英国首相张伯伦更加绥靖政策的产物。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从本质上都一样,都是第二世界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换句话说,英法虽然积极推行绥靖政策但却以失败告终,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却是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取得重大成功的收获,最后终于成功地“祸水西引”。 从另一方面看,该条约实际上是一项苏德之间的分赃协定。

该条约与《慕尼黑协定》相比,英法牺牲的是捷克的利益,而苏联牺牲的是东欧各国的利益。苏德无视小国的利益,重新分割了东欧,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很大危害。斯大林明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德双方都是一个缓兵之计。

希特勒迟早会撕毁和约,而苏联却可以借此开始备战,为以后苏德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该条约的签署,虽然把苏德战争推迟了22个月,还是不能避免被德国的入侵。从本质来说,苏联并不是通过签订这个条约才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相反地,该条约却在德国向西方国家攻击时,束缚了苏联的手脚。特别是战前,斯大林一直固执地认为,德国人在彻底地打败英国前是不会进攻苏联的。因此从这点来说,签订这个条约是不明智的。该条约签署后,德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辟西方战线,放手进攻英法,而无后顾之忧。

如果不是希特勒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并在战争中犯了大错,以及对当时英国的暂时的失利做了错误的估计,本来德国人是完全可能打败英国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德国是在打败了英国才向苏联进攻。这虽然让苏联有了较多的时间进行备战。

但如果纳粹德国无西线之忧,倾尽全力进攻苏联,而苏联得不到其它大国,例如美国的支持,单独与德国人作战,其前景是难以乐观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可以暂时使苏联成功地 “祸水西引”,使其获得了一年多的备战的时间并为取得后来的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从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实际上助长了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野心,破坏了反法西斯的同盟,成为了希特勒侵略战争的催化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20
最初与苏联就集体安全进行谈判的是法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1932年11月,法国便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10月,法国外长保罗·彭古尔又主动建议苏联方面:如果形势需要,可考虑使法苏《互不侵犯条约》发展为两国的互助条约。〔2〕苏联对此立即作出积极反应,于12月20日向法国政府递交了建立集体安全的具体计划。随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又指出,有必要尽快建立东欧的“洛迦诺”,以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3〕
  1934年12月,极力主张重现19世纪末法俄同盟,以遏制希特勒扩张的巴尔都就任法国外长,他立即表示,愿意和苏联继续两国在1933年底已开始的对话,表明法方对苏联提出的有关集体安全的建议有着浓厚的兴趣。〔4〕
  在3月和4月外交接触的基础上,1934年5月18日,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和法国外长巴尔都举行首次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尽快订立“东方公约”,建立两国军事同盟,把“西方洛迦诺”延伸到东方去。后因德国、波兰的强烈反对,“东方公约”一时无法签署,于是苏联便接受了法国等国的邀请,于1934年9月18日正式加入国联,并任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以便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由于巴尔都于10月9日在马赛遇刺身亡,于是《东方公约》也只得告吹。尽管接替巴尔都就任法国新外长的赖伐尔对法苏同盟毫不感兴趣,但苏联仍和法国在1935年5月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明确规定两国一旦遭受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时,均应立即相互给予帮助和支援。随后,苏联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内容相似的《苏捷互助条约》。〔5〕
  此后欧洲局势开始急剧动荡,无论是在德国吞并奥地利时,或苏台德危机爆发期间,苏联均一如既往,坚持集体安全的原则,呼吁欧洲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但均遭英法的拒绝。
  直到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才大梦初醒,开始重新和苏联接触,商讨共同对付法西斯侵略的问题。自3月21日起,开始了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苏联自始至终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建议三国首先签订一项为期5年至10年的互助公约,同时还建议应援助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与苏联接壤的国家。〔6〕三国环绕着应向哪些国家提供援助,以及究竟什么是“间接侵略”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谈判无限期地向后拖延。8月12日,当欧洲局势因但泽危机而变得空前紧张时,三国遂将政治上的分歧暂搁一旁,转而进行军事谈判。苏方全权代表为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英方代表竟为退休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而法方代表则是一位兵团司令杜芒克。英法两名代表在军界均系无名之辈,德拉克斯甚至连一张全权委任状都没有,无权签订任何协议。三国在出动多少兵力进行相互支援的问题上又出现严重分歧,致使谈判又无法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久已和英国保持秘密接触的德国忽而向苏联伸出橄榄枝。8月2日,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代办阿斯塔霍夫,声称苏德之间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两国之间完全可以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并表示虽然德国和英法都在秘密谈判,但却更希望能和苏联达成协议。〔7〕次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求见莫洛托夫,告知德国准备一举解决两国间迄今存在的所有问题。8月12日,苏驻德代办阿斯塔霍夫也奉命向德方表示,苏联对两国过去所讨论过的所有问题都很感兴趣。8月15日,里宾特洛甫通过舒伦堡告知莫洛托夫,他本人愿意到莫斯科来作一次短暂的访问。8月17日,德方又迫不及待地告知苏方,里宾特洛甫打算在8月18日后的任何一天前来莫斯科进行谈判。8月19日,舒伦堡奉命两次求见莫洛托夫,转达里宾特洛甫希望尽快来莫斯科的请求,最后苏方同意里宾特洛甫可于8月26日或27日到达莫斯科。〔8〕
  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电斯大林,希望苏联能在8月22日,至迟则在8月23日安排好接待里宾特洛甫的事宜,并称:“德国外交部长将拥有拟定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全权。”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里宾特洛甫匆匆赶到莫斯科,并于8月23日签订德苏两国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在此期间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等”,并强调双方应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分歧。
  显然,苏联是在莫斯科三国谈判进入死胡同时,才被迫采取这一外交步骤的。对于当时处境十分危险的苏联来说,要么和英法结盟,要么和德国妥协,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当和英法达成协议遥遥无期,而德国却朝前跨出一步时,苏联自然无法加以拒绝,否则便有爆发苏德冲突的危险,甚至可能形成英法德携手反对苏联的大联盟。所以,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正如当时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所言:“英法外交家们对待苏联政府是那样的随便,以致于假若是这样对待我们工党,我们也会像斯大林那样签订1939年8月23日的条约”。〔9〕
  十月革命后,苏联长期被排斥在欧洲事务之外,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34年才得以加入国联。自1933年起,苏联首创集体安全的构想,多次呼吁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制止纳粹的侵略扩张。然而它的种种努力却屡屡受挫,尤其在苏台德危机期间更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一个斯拉夫兄弟国家遭到肢解,而自己再次被拒之于欧洲事务之外,倍感屈辱。1939年春天开始的莫斯科三国谈判为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提供了最后一个机会,但主要由于英法,尤其是英国的举棋不定,致使集体安全最终成为泡影,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第3个回答  2012-06-01
这个条约其实可以算是欧洲大国间的一次外交决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特别是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兰后,欧洲基本上就是英法德意苏五个大国(当然意大利后来被证明外强中干)博弈,其中基本是三股势力,一方是英法,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在欧陆的霸权地位,因而就必然不会容忍德苏的崛起,而就当时的情况说,至少在英法眼里苏联的威胁远比德国大,毕竟当时谁也不可能想到德国人能一年半就扫平欧洲,而苏联当时无论从意识形态上说,还是从军队数量上说,或是从共产国际对西方的威胁说苏联的威胁远比德国更长远,更为巨大,而德国在1939年的时候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立陶宛的梅梅尔,其版图扩张的战略意图暴露无遗,因而从地理上说,德国与法国直接接壤,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从历史渊源说,德法本就是不共戴天的宿敌。结合这两方面,英法得出的结论就是苏联威胁更大,但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德国更小,但构成了直接威胁,所以英法才制定了所谓祸水东引得政策。苏联的考虑与英法基本相同,因而它所设想的是祸水西引。也就是说苏联和英法都希望德国去进攻另一方。从这个基础出发,苏联与英法结成联盟包围德国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许苏联还不是太过担心德国被英法控制,因为苏联有足够长的战略纵深,波兰芬兰的国力也难以对苏联构成威胁,这两国也因为历史上长期得不到独立而不愿意英法在自己国土驻军。但是对英法来说,一旦配合苏联,使其势力进入德国的后果无疑使可怕的,苏联的影响力将直接延伸到大西洋,对英法乃至整个自由世界都构成了最致命的威胁,而这肯定是英法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也是当初苏联提出与英法结盟而英法却始终不太重视的根本原因。
对德国来说,它的所有战略扩张都有两个目的,击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陆霸权。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绝对没想过与英国打仗,即使后来开战德国的政策也不是征服英国而是迫使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征服成果。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就不可能称霸世界,一战德国有一支世界第二的海军,但是二战前德国海军却只有几十艘潜艇和四艘主力舰而已。因此无论是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开进莱茵兰,都是为这两个目的服务,吞并奥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乃至后来入侵波兰,既剪除了法国的三个主要东方盟国,并且让德国获得了直接东进的战略基地。而要进攻波兰,希特勒最初认为英法会继续妥协,与波兰的战争可以限制在一场地区战争的规模上。但是后来的种种迹象证明英法不会继续妥协后德军甚至一度推迟了入侵时间,在英法确定要参战后德军要想避免两面作战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击败波兰后主力西调去阻止英法可能的入侵,因而避免苏联参战至关重要。而当时苏联因为原本就与德意两国长期不和,在于英法谈判失败后苏联其实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危机时刻,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盟友。此前苏联的政策是全力击败德国,虽然名义上打的是所谓反法西斯维护和平的旗号,但是当时法西斯对人类的危害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苏联真正的意图是利用英法对德国的警惕心理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中欧实现其争夺欧陆霸权的野心,但是在与英法谈判后苏联的这一战略可以说完全失败,那么就只能回到祸水西引的老路上,即默许甚至支持德国进攻西欧,指望从中渔利,因此两个极权国家的关系以火箭般的速度升温,不到一个星期的谈判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瓜分波兰和中欧的臭名昭著的《苏德秘密议定书》只不过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会如此简单就击败了英法,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不得不面对几乎拥有整个欧洲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纳粹德国的全力进攻,导致了战争期间3500万人得死亡,可以说是真正的自作自受。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①、苏联十月革命打开帝国主义薄弱的一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当时意识形态中的异类,被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憎恶。
②、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不久,不力顾忌,所以短时间妥协。
④、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挑衅,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
⑤、德国要进攻波兰,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英法,为了防止过早的和苏联交战,陷入两面夹击的不力地位。

(~~~~~~嘿嘿,以前课上的一些东西,记不太全,也可能有些小错,你自己全面一下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