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是谁

如题所述

  诗佛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可以说是王的恩师。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借口罢相,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对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嘘,由此,他的官运较为通达,官职不断升迁。张九龄的罢相,使王维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态度。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交游于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以说,作为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官吏,王维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王维是失败。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因为,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倾覆,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回答者:淡淡的浮云 - 江湖大侠 九级 11-15 19:22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100% (2)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2 条
  王维
  评论者: 红尘缘123 - 助理 二级
  王维
  评论者: kuairnan - 助理 二级
  其他回答 共 3 条
  “诗佛”王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30
诗佛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可以说是王的恩师。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借口罢相,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对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嘘,由此,他的官运较为通达,官职不断升迁。张九龄的罢相,使王维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态度。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交游于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以说,作为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官吏,王维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王维是失败。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因为,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倾覆,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诗佛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可以说是王的恩师。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借口罢相,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对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嘘,由此,他的官运较为通达,官职不断升迁。张九龄的罢相,使王维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态度。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交游于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以说,作为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官吏,王维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王维是失败。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因为,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倾覆,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相思诗欣赏

相思
xiāngsī
[lovesickness;yearning between lovers]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相关词语:
红豆相思 (hóng dòu xiāng sī)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刻骨相思 (kè gǔ xiāng sī)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闻声相思 (wén shēng xiāng sī)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长相思 :
chánɡ xiānɡ sī
1.指丝棉。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男女或友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南朝和唐代诗人写此题者甚多,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句式长短错落不一。 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
相思草 :
xiānɡ sī cǎo
1.植物名。 2.烟草的别名相思病 :
xiānɡ sī bìnɡ
1.指男女相思所引起的烦恼、郁闷,以至憔悴、瘦损等现象。
相思树 :
xiānɡ sī shù
1.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因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相思-唐诗】
【内容】 相思
作者: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
此物最相思。
【注解】
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㊁采撷:采摘。
㊂想念
〈诗意〉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第2个回答  2007-12-28
诗佛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可以说是王的恩师。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借口罢相,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对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嘘,由此,他的官运较为通达,官职不断升迁。张九龄的罢相,使王维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态度。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交游于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以说,作为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官吏,王维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王维是失败。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因为,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倾覆,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相思诗欣赏

相思
xiāngsī
[lovesickness;yearning between lovers]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相关词语:
红豆相思 (hóng dòu xiāng sī)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刻骨相思 (kè gǔ xiāng sī)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闻声相思 (wén shēng xiāng sī)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长相思 :
chánɡ xiānɡ sī
1.指丝棉。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男女或友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南朝和唐代诗人写此题者甚多,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句式长短错落不一。 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
相思草 :
xiānɡ sī cǎo
1.植物名。 2.烟草的别名相思病 :
xiānɡ sī bìnɡ
1.指男女相思所引起的烦恼、郁闷,以至憔悴、瘦损等现象。
相思树 :
xiānɡ sī shù
1.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因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相思-唐诗】
【内容】 相思
作者: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
此物最相思。
【注解】
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㊁采撷:采摘。
㊂想念
〈诗意〉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第3个回答  2007-12-28
王维
第4个回答  2007-12-29
王维
第5个回答  2007-12-29
王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