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祖冲之小的时候祖父经常给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祖冲之常随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农村小孩们一起乘凉、玩耍。天上星星闪烁,在祖冲之看来,这些星星很杂乱地散布着,而农村孩子们却能叫出星星的名称,如牛郎、织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时,祖冲之觉得自己实在知道得很少。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5岁时,父亲教他学枟论语枠,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他喜欢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绱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6边形,其边长正好等于半径,再分12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边的长,然后再分24、48边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边形各边长之和就是圆的周长。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96边,得出3 . 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192边形、384边形 ⋯⋯ 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1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6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此时,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已13岁了,他也帮着父亲一起工作,两人废寝忘食地计算了十几天才算到96边,结果比刘徽的少0 . 000002丈。祖恒对父亲说:“我们计算得很仔细,一定没错,可能是刘徽错了。”祖冲之却摇摇头说:“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学根据。”于是,父子俩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重新计算了一遍,证明刘徽是对的。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祖冲之从12288边形,算到24567边形,两者相差仅0 . 0000001。祖冲之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可以继续算下去,但实际上无法计算了,只好就此停止,从而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 . 1415926,而小于3 . 1415927。
很多朋友知道了祖冲之计算的成绩,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之后,祖冲之又进一步得出圆周率的密率是355/113,约率是22/7。直到1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得出相同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3
杨乐中学时代的故事

刘锬 宋方

“速算冠军”

1955年的某一天,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二(4)班教室里,四十多个同学正伏案专心解答着代数试题。钢笔点纸,得得得的答卷声,是那样密集、急促。这是一场检验同学答题技能和运算速度的考试。试题分量重、难度大,试卷发了两大张。

监考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体育老师。他在教室里前前后后绕了两圈,回到讲台前,时间才过了20分钟,这时就有一个瘦瘦的学生拿着试卷离开了座位。

“有什么问题?”监考老师问。

“我交卷了。”那个同学说。

“做好了?”监考老师十分惊讶。同学们也不由抬头望望这位第一个交卷的同学,投以钦佩的目光。此刻,班上几个运算熟练的同学才做好了第一道题。

监考老师看了看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答卷,关心地问:“你复看过吗?时间还早哩。”

“我看过了。邮局还等我去帮忙计算个数据呢。”说完,他交了卷急匆匆出了教室。

监考老师不知道,这位学号为5820的学生,原是考试向来交头卷的杨乐同学。

其实,杨乐考数学第一个交卷的常规早在小学高年级就形成了。有一次,学校举行速算比赛,他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成了“速算冠军”,还得了一张奖状。

他这个“速算冠军”的称号一直保持到高中。在一次制图考试中,因为老师题目出难了些,全班只有三个同学得了及格分数,杨乐不但没有被难题难住,而且又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了全班最好的成绩。

惊人的速度,来源于惊人的毅力和艰巨的劳动。在整个中学阶段,杨乐就像一只不辞辛劳的蜜蜂,整天飞舞在数学的百花丛中,采集花粉,酿造蜂蜜。他钻进了数学的天地里,探索着数学的奥秘。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他那求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了,于是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放学回家,花一二十分钟时间先把当天的家庭作业做完,然后就关起门坐在房间里,习惯地两手撑着下巴,一动不动地阅读着数学书籍,演算着数学习题。他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吃饭睡觉总要妈妈催几次。

他的桌上放满了《大代数讲义》、《代数学演习指导》、《新三角学讲义》、《几何证题法》等中外书籍。代数、几何、三角各科,他都分别阅读了五六种以上的参考书,而且每本书上的例题,都一题不漏地认真演算。仅在高中三年里,他演算的题目总计在一万道以上。

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乐所以能成为“下笔如有神”的“速算冠军”,正是他博览群书、做题万道的结果。

“小先生”

在杨乐上高三第二学期的时候,深受杨乐敬爱的数学老师陆老师生了重病,竟至卧床不起。学校一时又找不到人来代课,同学们都很着急。陆老师身在病榻,心在教室。

有一天,陆老师把杨乐唤到身边,语调沉重地说:“我病了……同学们又快要毕业了……”

杨乐被老师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所感动,他安慰老师说:“老师,安心休养,我们能自学。”陆老师握住杨乐的手说:“我想,我的数学课请你去代上。”

杨乐听了,心情十分激动,这是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啊!老师经常对他说:“一个好的数学工作者,不但要有灵活的数学头脑,还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得还在高一的时候,陆老师给一些数学爱好者组织了业余数学小组,自己经常来作指导。有一次,陆老师抱病来到数学小组,给同学们讲解三角级数求和的方法之后,要杨乐给同学们讲解一道难题。杨乐讲完后,陆老师对同学们说:“杨乐讲得很清楚。今后你们可以请这位‘小先生’讲讲课。”

还有一次物理课上,有个同学向老师提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年轻的物理老师演算了一半,算不下去,愣在讲台上了。老师看见杨乐想要发言。

“杨乐,你能算下去吗?”老师虚心地问。

“我试试看。”杨乐走向讲台,很快地把题目解完了。老师十分高兴,他对全班同学说:“杨乐真是一位‘小先生’啊。”

这次,杨乐听见陆老师又要叫自己当“小先生”,看着老师的病容,心里一阵不安。他忍住泪水,默默地望着瘦弱的老师轻轻地点了点头。

陆老师的病情日益恶化了。他在临终之前,又一次把最喜爱的学生杨乐唤到床前。杨乐看到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陆老师双眼凹陷、面色苍白,心里一阵悲痛。

“快毕业了……杨乐,你……准备考什么专业?”老师问他。“考数学系。”杨乐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师会意地笑笑,安心地点点头,又语重心长地对杨乐说:“搞数学……很艰巨,很伤脑筋……不过我知道……你不怕艰苦,你不怕费脑筋……”

杨乐完全懂得老师的心意,这是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鼓励。

陆老师去世后,杨乐把对老师的怀念化作行动的力量,学习更刻苦了。

“第一步”

杨乐在读高三时,有一天,突然从北京来了两个人,要找杨乐的班主任黄老师。来人从提包里掏出一份稿件交给黄老师,黄老师一看,这是杨乐的字迹。

原来,这两位同志是北京一家数学杂志的编辑。他们不久前接到一篇颇有见地的数学论文,作者竟是一个中学生,编辑不免感到惊异和怀疑,于是特地赶到南通中学来作调查了。

“杨乐完全能写出这篇稿子。”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说完他把杨乐找来,编辑同志当场对杨乐作了“口试”,杨乐对答如流、滔滔不绝。编辑同志又到数学老师那里了解情况。数学老师从书橱里捧出一尺多厚的数学笔记簿,对编辑同志说:“这全是杨乐平时演算的习题,还只是一部分。”

编辑细细翻阅着一本本笔记簿,不由心中充满着喜悦,其中一位同志说:“这是一颗即将升起的数学明星啊!”

杨乐勤奋学习的事迹,受到当地共青团南通市委的表扬,在1956年团市委的一份总结中,写进了杨乐的事迹,号召青年学生向他学习。

从此,杨乐像一头生气勃勃的小老虎插上了双翼,向着数学的神秘区域猛冲了。他常常这样想,那些不敢进击的人们,只不过是科学的奴隶;只有敢于进击,才能吸取前辈的经验,扩大前辈的成果,创造崭新的局面。

在学习中,杨乐从不墨守陈规,他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有一次,他对于三角形三条边上的垂线交于一点(重心)的证明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传统的证明方法是德国的著名数学家高斯提出的。杨乐注意到三角形三条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这个事实,又想,是否可以利用另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来证明垂心的定理呢?经过反复钻研,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用内心证明了垂心的定理。

希望和成功永远是属于勤奋的人的。杨乐在高中毕业后,终于以高考数学98.5分的优异成绩录取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第2个回答  2012-03-28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1985年6月12日死于日本东京。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第3个回答  2019-09-06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9-11-0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