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商场越来越多“刺客”?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刺客是进行暗杀活动的人,而和商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现在的热议话题——商场刺客。

商场刺客的意思是指哪些没有进行明码标价让人们挑选付款时再杀个措手不及的各类商品,最先的由来是来源一款雪糕,其后“刺客”大军遍布各大商超,而这些“刺客”往往价格虚高,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又觉得不值。


例如最近上海的女子在逛商场时被这些商场刺客频频伏击,各类刺客的价格暴露出来也是让人十分震惊,似乎在不断刷新人们对商场刺客的认知,两个水蜜桃98元,这样的天价让女子不得不退掉其中一个水蜜桃,1600元一斤的话梅,女子买了6颗就要128元,沙拉更是达到了25块钱100克的惊人价格。

我们在啧啧称奇的同时,也不免皱了皱眉头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商场刺客?

    我认为各类商品可以根据它的特色和成本进行高价售卖,任何商品都可以也应该有高价的和平价的,这是它们的权利,但是同样的看到商品价格而进行选择也是消费者们的权利。就像雪糕中也有哈根达斯这种昂贵的品类,但是它会很自觉的摆在单独精致的小冰柜里然后明码标价,即使我看到了它的价格会望而却步,但是我并不会觉得它的存在有什么不对。口红中有香奈儿,Mac等大牌,但是它的质地和做工也不会让人觉得它的价格很突兀,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购买,所以我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不对。
    我想消费者之所以对这些商场刺客深恶痛绝,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不仅是让他们的钱包受了罪,而且也让一些本来随处可见的,很符合他们预期价位的平价商品可摆放的货架变小了,因为这些商场刺客可以使商人们赚到更多不合这些商品实际的钱,所以它们被放进一个个的普普通通的柜台,和一堆平价商品在一起,等消费者挑选时再杀他个猝不及防。
    近些天来,平价雪糕雪莲与雪糕刺客频频引发网友热议,但是两者的讨论可谓是两极化,一个是谈起来是大加赞赏,一个谈起来却是避之不及,当然这也很大一部分表达了消费者对于这些刺客们的态度,对于清楚定位,明码标价的产品,消费者向来是来者不拒。

是的,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的如今人们的生活也越变越好,从以前吃饱喝足都困难,到如今可以有点闲钱享受生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刺客”偷袭一刀。

当我们盼望着假期与亲朋好友或者自己一人去商场超市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我们更需要得到的是这些商品在价格和体验上带给我们的尊重,昂贵的价格不是令消费者讨厌的首要原因,消费者更讨厌的是本来是心情愉快的时刻却蒙着眼让钱包被刺客“袭击”了,雪莲的火爆正是消费者对商场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商品的真实写照也是消费者对刺客们的反抗与反击。


以上就是我对商场刺客的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6

首先,对于“商场刺客”这种现象,我们先来谈谈它的产生原因。其实,单从原因来讲,很简单——租金贵。想一想我们曾经的学校小店,一桶泡面六块钱,而同样的泡面外面的超市却只卖三块钱,只有校店的一半。无论是中学的小店还是大学的超市,其价格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店铺每年付给学校的租金也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做生意的人就只能通过提高售价来提高利润了。商场里的店铺也一样,因为高额的租金,就必须提高商品价格。50块钱能在小吃摊吃到撑,在商场只能买得起几根串串。

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店家呢?其实,正常情况下,稍微贵一点也没事,但既然被称为刺客了,那这就不是贵一点的问题了。就像前几天冲上热搜的,两个水蜜桃居然要了98块,然而神奇的是买家最后居然还买了一个。对此,小编想吐槽一下。全国闻名的阳山水蜜桃也才二十块一个,你这难道是天上的蟠桃?对于这种商家,不买就可以了。其实,小编也是不能理解,一般都是报完价格再付的钱,为什么还是有人会花冤枉钱。有的人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心态,就这回买个吃亏,下回肯定不买了。但你要知道,如果你想花钱买吃亏,那你是肯定买不完的。

一个雪糕25块,并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它不值这个价钱。不合理的价钱终究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黑心商贩的结果也是必然的。当然了,也建议大家平时多关注新闻,多了解了解有哪些黑心地点。然后下次出游的时候,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上当,不能“明知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2个回答  2022-07-07

“刺客”是最近新出来的一个网络词汇,主要意思是那些商场超市里的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些品牌,他的售价却高的吓人。

这个词汇的开端是因为一款雪糕品牌,他以精美的外观以及令人乍舌的价格迅速出圈,火遍了大江南北,也顺势带出了一众雪糕“刺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印象里,雪糕的价格应该就是一到两元左右,最多不会超过五块,而这个品牌的雪糕的价格却远高于我们最初的心理预期,后来,越来越多的雪糕“刺客”出现了,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再加上现在的流媒体发展相当迅速,很多人也慢慢知道了雪糕“刺客”,这让我们在购买雪糕时变得人心惶惶,生怕拿到“刺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面子果实,我们的社会一直是人情社会,面子,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当我们进入商超,拿起一根雪糕,结账的时候,一刷条码,发现“刺客”了,可是,如果你身边有朋友的话,十几元的雪糕仿佛就是你的脸面,也不是买不起,你只好硬着头皮买下来,将那些苦涩咽到肚子里,如果你的身边没有朋友,可是,收银员的一句,“您好,微信还是支付宝”,ta的眼神和话语仿佛一根根的针,狠狠的扎到了你的身上,那句“有点贵,我换一根吧”也被你咽到了肚子里。

最后的最后,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雪糕的价钱,我们不是掏不起,只是这个价格,远超过我们当前的消费水平,我们只是希望雪糕可以让我们在夏天的炎热中找到一丝凉爽,而不是一种负担,当然,不只是雪糕,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刺客”,以普通的外表,隐藏着“金子般”的内在,国家也是终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商超的物品都要明码标价,也是从根源上避免了因为触发面子果实而导致的超前高额消费了。

第3个回答  2022-07-08

    “刺客”的含义:

1、起因

“刺客”这一词广为流传的起因是“雪糕刺客”走红网络

夏日炎炎,冰霜解暑的雪糕为什么会成为“刺客”呢?原因是商场冰柜里的雪糕大多不会标明价格或标价隐晦,顾客随意拿起的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支雪糕可能价格会让你“惊掉大牙”,像刺客一般给顾客猝不及防的一击。小时候一支一块两块的雪糕现在的身价五倍十倍地上涨,让毫无防备的顾客为“拉不下脸退还”买单。

儿时回忆

2、发酵

这种无端溢价的现象和令人瞠目结舌的买单过程引起许多有过这种尴尬经历的网友的强烈共鸣,“雪糕刺客”一词迅速走红网络,不少网友纷纷响应,许多知名的主播、视频博主也纷纷产出视频讽刺、讨论这一现象。

雪糕刺客

紧接着,商场里越来越多的“刺客”闯入大众视野,什么“水果刺客”、“话梅刺客”,均为商品价格与其价值不匹配的案例。

    “刺客”出现的原因

商场中的“刺客”越来越多,原因为何?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唯利是图的商家利用了顾客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

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心里有一套评估商品价格和价值的体系,像雪糕这种商品,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衡量价格的标准,“可爱多”、“巧乐兹”这些品牌是中端品牌,价格应该是五元左右;“哈根达斯”、“梦龙”这种是高端线,普通消费者一般会避开;其余的我们能够说出的“伊利”、“蒙牛”等再加上其他说不上的品牌都被我们划在了低端线之内,五元之内应该能够解决。在这种认知观念之下,雪糕没有标明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掉以轻心”了。

琳琅满目的雪糕

而生产“雪糕刺客”的商家就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生产出了大批其貌不扬,消费者叫不出名字品质配不上价格的产品,混迹在冰柜之中,冷不丁“刺”上消费者一刀。现代人碍于脸面,手头又不是真的没有那十几二十块钱,便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买单。

其他“商场刺客”的诞生大多也是类似的过程。

没有人声讨哈根达斯的价格,因为它明码标价且品质上乘,“刺客”之所以是“刺客”,因为它们套路颇深且滥竽充数

水果刺客

    如何避免遭遇商场中“刺客”的暗算

1、买单前仔细查看价格,不要“以貌取物”,根据外包装判断商品价格

2、结账时如果“刺客”误入,不要因为怕失了面子就忍气吞声,你大可大方舍弃此商品,有时说上一句“这么贵有谁会买”可能就将尴尬给到了店员那边。

3、平时留心市场物价,可以浅学一下商品成分、配料这些,判断某些成分是否配得上它的价格。

判断市场价格

第4个回答  2022-07-06

自从“雪糕刺客”火爆之后,很多商场更多的出现了“水果刺客”“零食刺客”“文具刺客”等。面对商场越来越多的“刺客”,我建议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理性消费。


    “刺客”的由来

“刺客”本意是指不起眼的高价商品,将购买这些高价商品比作刺客刺探消费者购买实力的象征体现。

    商场“刺客”的骤增

米德在《符号互动论》中提到,人类的象征行为——“刺客”,是创造出广泛文化的活力。随着社会市场的更新换代,“刺客”一词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进入各大商场的各个领域,“雪糕刺客”带来的话题纷纷迎来平台网红、测评类博主、小卖部店员和各大网友的模仿和打卡。除了对“雪糕刺客”的模仿,大量同质化的商品被一一效仿,从中获得热度和卖点,使得商场看到了新的营销策略而大幅度增加“商场刺客”。

    “刺客”退退退

1.明白自身需求

不管是因热度的“刺客”蹿红,还是模仿消费的充裕主义,希望我们还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本质的买点上。雪糕就是为了一个凉快,水果就是为了一个新鲜,零食就是为了一个解馋......不必在购买力不足时盲目购买,在足够能力购买时被割韭菜。

2.市场政策的完善

“双蛋黄雪糕”“茅台雪糕”“200元半斤的杨梅”“124元一串的阳光玫瑰”“19.8元一两的话梅”,众多高调的商品价格被爆。普通大众对媒介的逆向议程设置也同时开展,市场部门开始进行监督,各大地方媒体开始关注“刺客”事件。最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商场“刺客”也该消失在人们视线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