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汝窑特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2.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3.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4.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 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 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

5.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

扩展资料: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

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2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汝窑特点。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

2、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3、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4、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 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 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


5、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1、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瓷器特点: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2、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 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 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3、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定窑产品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4、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官窑瓷器特点: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北宋与南宋显著不同,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5、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在宋瓷五大名窑中,与官窑一样,有“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03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