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团结而导致失败的事例

如题所述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不团结而失败的例子,比如:

1.战国时期,6国如果采取合作,一定能抵抗秦国,可惜6国各有个的打算,放弃合作,被秦国一一灭掉,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明显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其余六国全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全都只想自己不受损失。

2.东汉末年,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但是由于十八路诸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在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貌合神离,对于谁作为前锋都各自推诿。尽管十八路诸侯兵力庞大,但是,在董卓军坚守了一阵子后就军心涣散,诸侯联盟随后便瓦解了。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个很好的例子。太平天国最辉煌的时候占领了半壁江山,后来洪秀全等进取心渐退,沉迷于物质享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韦昌辉杀杨秀清,韦昌辉又被处死,石达开负气出走,后被清军杀死。造成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这就是天京变乱。清军趁机围住天京,后来太平天国失败。

4. 官渡之战,袁绍外宽而内忌,手下谋事郭图,审配为了自己的利益陷害沮授,田丰,大战开始后,曹操要偷袭淳于琼烧毁袁绍粮草,张合、高览劝谏袁绍,应去援救乌巢,但审配却说应趁曹操大营空虚前去袭营,袁绍用审配之策,结果曹操早有准备,张合二人久攻不克,乌巢已被曹操攻破,烧了袁绍粮草。

审配害怕袁绍追究责任,于是诬陷张合、高览,说他们二人见袁绍不用他们的计策而失败便大喜,袁绍听都大怒,决定斩张合,高览,张合高览心惧,便带兵投曹操去了。后袁绍打败,曹操开创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5.三个和尚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只水桶一根扁担。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于是就用水桶和扁担到山下挑水喝;不久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于是就用水桶和扁担到上下抬水喝。

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可是问题出现了,一根扁担只有两头,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三个和尚的话,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结果水桶和扁担被丢弃一旁,三个和尚也就都渴死了。

拓展资料: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就是相互配合,真正的团结就是无条件的配合。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

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只是志同道合而已,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团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在中国历史上,因内讧而致失败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太平天国亦是如此,一旦这个政权内部的权力矛盾过于尖锐或激化时,政权就会陷入动荡不安,就会对政权带来灭绝性的危害,而且这种内部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外部的进攻,太平天国也没能走出这一悲剧之路。

一、权力结构的失衡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的矛盾

起义之初,太平军领导人是以兄弟关系和宗教为纽带,因此在战争初期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妄图从政治、宗教两个方面攫取最高权力,连洪秀全也要受其威胁,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源于太平天国最初的由宗教和政治两元组成的权力体制。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最高指挥机构实际为东王府,行使政治、军事指挥权。作为最高领袖的洪秀全并未掌握最高权力,无法建立起与其领袖地位相符的权威。同时,杨秀清以下各高级领导人的权力和地位与杨悬殊太大,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关系。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的矛盾,并最终激化。

二、洪秀全的王位受到威胁

杨秀清的政治野心和篡权谋私行为十分严重,“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杨秀清的独断专行愈演愈烈,不仅洪秀全对其不满,而且还产生许多敌对势力,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逐渐深化,甚至连洪秀全的王位都受到威胁。

三、内讧导致太平天国中央权力指挥系统孱弱

韦昌辉不仅把杨秀清杀了,并且把凡是与杨秀清有关系的人都牵涉进去,大肆屠杀。其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被迫率部远征。太平军领导层的权力之争,导致太平天国中央权力指挥系统孱弱。

从此,太平天国中央机构政令不畅,太平军成为地方将领的私人部队,而将领之间又发生间隙,这直接导致部分太平军将领被迫投降清军。

四、太平天国内讧的根源

内讧在行为上表现为互相残杀,自我毁灭,其根源却在人性上的狭小和在道德上的自私自利。不同的个人如果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会产生了不一致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要求,一旦自身的利益不能得到满足或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可协调时,当事人就表现为思想或行为上的不满,做出有损全局利益的事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8
东汉末年,董卓乱整,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但是由于十八路诸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在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貌合神离,对于谁作为前锋都各自推诿。尽管十八路诸侯兵力庞大,但是,在董卓军坚守了一阵子后就军心涣散,诸侯联盟随后便瓦解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25
首先说太平天国运动
其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就是‘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承瑢。“天京事件”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再加上石达开远征。
不团结就要失败,
这是最好的事例证明。
还要说一下‘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事件说明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再不团结 不仅是要失败 而是要灭亡的
第4个回答  2012-08-11
东汉末年,董卓乱整,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但是由于十八路诸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在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貌合神离,对于谁作为前锋都各自推诿。尽管十八路诸侯兵力庞大,但是,在董卓军坚守了一阵子后就军心涣散,诸侯联盟随后便瓦解了。 苏秦别游说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