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小缺少母爱会对这个人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说,谢谢

1、容易形成依赖性的人格,缺乏独立自主。

2、母爱的缺失,会造成恋母情结的压抑。长大以后,可能会对于给予其母性关怀的人有一定的依赖感,或者根据其个性发展的不同产生行为的偏差。

3、孤独、内向,母亲是可以倾诉的对象,从小没人倾诉,会产生孤独感和内向的心理。

扩展资料:

缺失母爱就是孩子童年就失去母亲,缺少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造成缺失母爱的原因很多,如父母离婚、天灾人祸造成的伤亡或其他原因致使母亲的离去等等。

由于缺失母爱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没有母亲的感受及造成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会少言寡语,不愿敞开心扉与别人交往;邋遢成性,让人对他避而远之;品德不良,等等都会有的。要珍惜孩子成长的过程,时间不等人,要给孩子真正的母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缺少母爱,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引起下面几样通见情况。
因为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大。那么,对父亲的性格继承将呈现直线继承。表现出的个性,会因为父亲的影响产生波动。
缺乏母爱,因为生活中缺少这部分的感情,和性格继承,在生活过程当中,参照其他家庭例子而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拟化心理。在心理成长中,对缺失部分进行补偿。好的表现方面,比如:家务好,心思细腻,知道如何照顾人,善良等等...但是反面例子也是有的,例如:性格叛逆,做事没主见,懦弱等等...
缺少女性家庭成员的教育,会直接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心理的自卑和自我保护心态。通常表现为,与人交际能力的下降,和做事小心程度过高。
性格的极端化,不只是缺母爱,在单亲家庭,或则孤儿中,极端的性格产生概率大大超过正常家庭的出现概率。他们对事物的好恶,都会在心里有着相对明确的定义。而且表现也相对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缺乏安全感的说法。

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多是因人而异,不好一概而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1、口唇期。小孩子在哺乳期,通过吸吮母乳来满足依恋的渴望。而如果在这一阶段缺失母爱,容易对成年以后形成依赖型的人格,缺乏独立自主;

2、前生殖器期。小孩子在3~5岁的阶段,开始有了自主认识周围环境的欲望。而这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认识两性的差异。尤其是通过父母认识两性,特别是异性父母,尤其产生恋母和恋父情结。而这时母爱的缺失,会造成其恋母情结的压抑。长大以后,可能会对于给予其母性关怀的人有一定的依赖感,或者根据其个性发展的不同产生行为的偏差;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都建议孩子能够在亲生父母的抚养下成长,而尽量不要带给别人带领,这样的话更助于形成独立、完整、健康的人格。
第3个回答  2007-12-04
暴躁
易怒
1.自卑、忧郁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推委,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他们觉得父母的争吵让别人知道很丢人。家庭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以至于萎靡不振、破罐破摔。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尤其是第三者插足而造成家庭离异的。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3、仇视、报复

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由于对父母的憎恨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仇视身边的人,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因而吵架、斗殴的事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

4、消极、厌世
第4个回答  2007-12-06
不敢一概而论,但我觉得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这类人很容易因缺失母爱而导致失去很多。老觉得自已跟他人不一样而自悲,郁闷不乐,沟通能力差,极易造成“自卑”。
所以与失去母亲的孩子教育相处,不能公众场合,提及他是单亲家庭,而是很正常和普通孩子一样对待还好些。
相似回答